学习《佛说无常经》十九之四

2020-11-28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0.11.28(农历10.14)学习《佛说无常经》十九之四.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无常经》别赞僧宝的第一首偈,今天接着来学习后面一首:“始从鹿苑至双林,随佛一代弘真教,各称本缘行化已,灰身灭智寂无生。”
 
先看前两句:“始从鹿苑至双林,随佛一代弘真教。”
 
“鹿苑”,指鹿野苑。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释迦牟尼佛为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比丘为僧宝,这是最初的化相三宝。接下来佛说法四十九年,直至最后于娑罗双树间入灭,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弘法的历程。
 
佛所说的法都是能够让众生解脱生死、转凡成圣的法,所以称为“真教”,即佛陀真实的教法。佛陀有菩萨、声闻、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很多弟子。但佛的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长年累月跟随佛陀人间游行,帮助佛弘扬一代圣教。
 
“双林”,指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林,是佛陀涅槃的地方。根据经典记载,本师于拘尸那城外将入涅槃时,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一枯一荣。生长在东方的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北方双树意为“净与不净”,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繁盛荣华之树寓意涅槃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的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不净。陀在这八种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又因枯萎的娑罗树呈白色,如鹤林貌,故亦称鹤林。
 
下面,我们来看这首偈的第三句:“各称本缘行化已。”
 
“本缘”即本生因缘,这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和愿力,所能度化的对象和度化的因缘也都不一样。因缘和合的时候,结果就会显现。即使是伟大的佛陀,也有无缘度化的众生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被称为“城东老母”的人。一次,弟子们问佛陀:“您怎么不去度化城东老母呢?”佛陀感慨道:“我不是不愿意度她,而是与她无缘,没有办法度化。”众弟子不信,坚持请佛一试。
 
结果,城东老母见佛陀来了立马回身背佛。无论佛转到她的前后还是左右,她皆回避不见。佛又示现无数分身,将老母团团围住,并且示现无量神通给老母看。情急之下,城东老母竟然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就是不看佛陀一眼。这时,弟子们终于相信佛语不虚,佛陀与城东老母确实无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日一定要注重与众生结善缘。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想在成佛后有多多的众生可度,就不能忽视在因地中随力随分地利益众生,广结善缘。
 
“行化”是游行教化的意思。佛说法教化四十九年,应该得度的已经得度,未得度的已经做了得度的因缘。佛的大弟子们同样也是各有各的度化因缘,所以说“各称本缘行化已”,最后就要入于涅槃了。
 
其实,佛陀的灭度也是有因缘的。佛陀曾提示阿难自己将要入灭。然而阿难尊者受到天魔障蔽自心,没有把握因缘请佛住世。阿难尊者离开佛陀后,魔王波旬现身请佛灭度。佛自知化缘已尽,不会再久住世间,于是承诺三个月后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于涅槃。
 
佛的弟子们也是一样,跟随佛陀弘扬一代圣教,到该结束的时候,就随着自己的因缘各自涅槃了。
 
可谓:
 
一句弥陀
请佛住世
佛法难遇
学会珍惜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一句弥陀 背尘合觉

下一篇:给自己一个要求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