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净行品》十八之一

2021-03-13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1.3.13(农历2.1)学习《净行品》十八之一.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净行品》,来看第十五愿:


第十五愿


求请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菩萨在请求出家的时候应当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依于三宝修行,发大乘心得不退转,精勤不懈地修习佛法,遇到任何障缘都不生悔心,最终去除内心的烦恼,如《华严经》所说“无着无所依,无染如虚空,成就佛智慧,其心无障碍。”
 
下面我们来逐句学习偈颂。
 

求请出家:“求请”,也是请求的意思。“出家”是“在家”的对称,指辞别家亲眷属,舍弃世俗的事务而专心修行佛法。因为出家能远离世俗的尘垢,所以又叫做“出尘”。

 

概括来说,出家有两种:一是出离世俗之家,主要表现在剃除须发、脱去俗服、穿着坏色衣等,成就出家的相。二是出离三界之家、烦恼之家,这是更深层次的出家。《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中讲道:“家谓家宅,以拘系为义。离烦恼缚,名曰出家。为出离三界之家,出离烦恼之家。”

 

古德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并非王侯、将相所能做到。将相虽能令他人臣服,却未必能战胜自身的烦恼。而出家人要战胜自己的烦恼,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出离六道轮回流转之苦,所以被称为大丈夫。

 

虚云老和尚曾开示说:今生能做和尚,都是过去世培植的善根,否则一定不会出家当和尚的。哪怕就是个苦恼和尚,都有他前生培植的福报。因此,如果已经出了家,做了和尚,千万不要虚度光阴。到了宝山,可不能空手而回呀!

 

佛法中有很多关于出家的故事,《少善求佛》就是其中的一例。

 

佛在世时有一男子发心出家,想要求解脱,于是来到僧伽蓝。当时佛陀外出弘化,恰巧不在,那个男子便决定去找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观察他的福报因缘,却不见百千劫内有少许善根,所以就对男子说:“我不能度你……”男子没有办法,便到其他比丘处求请出家。

 

由于舍利弗尊者拒绝度他,其他比丘便都不肯度。男子无奈,站在僧伽蓝门外悲伤地哭了起来,他自言自语道:“我怎么这么没有福报呢,想出家都没人度,我到底造了什么恶业呢?如果再没人度我,我就不活了!”

 

这时佛陀以慈悲心想要度化这位男子,便来到僧伽蓝门前,用妙手抚摸男子的头,问道:“你为什么在这里哭泣呢?”男子悲伤地说:“我求请出家,但诸比丘都不肯度我,所以我才悲伤哭泣的。”佛陀又问:“诸比丘都不度你,是谁不同意你出家的呢?”男子回答:“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说我没有善根,不能出家。”

 

佛陀安慰男子说道:“你的善根因缘,舍利弗的智慧力是见不到的,我可以度你在佛法中出家。”于是,佛陀把男子带进了僧伽蓝,并召集大众僧,在僧中问舍利弗尊者说:“你为什么不同意这位男子出家呢?”舍利弗尊者白佛言:“世尊!我不见他有微少的善根。”

 

佛告舍利弗:“这个男子的出家善根非常微小,并非你所能见到。在过去久远以前,有一个穷人到山中砍柴,路上不幸遇到一只老虎,他极其恐惧,情急之下便念起了‘南无佛’。凭借佛号的种子,穷人种下了未来出家得解脱的因。那个穷人,正是现在的这位男子。今生他的善业成熟,便发心来此出家。”

 

说完,佛陀便度那位男子出了家,而后亲自教化。这位比丘精进修行,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众生在佛前种下微少的善根,都可以获得出家修道等无量的福德,更何况供养三宝、造立塔寺等?

 

《顺治皇帝出家偈》中说:“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种菩提。”可见,无论出家在家,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善根,精勤修习善根,努力地培福修慧,为解脱生死、成佛利生积聚资粮!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净行品》十八之二

下一篇:学习《净行品》十七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