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五十

2022-11-01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2.11.1(农历10.8)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五十.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来学习《备览》五戒的最后一项:料简杂相


备览  第七项 料简杂相


第七项料简杂相,总括简别了五戒受法中的多种杂相。



补充说明  料简中,且举多宗成宗对明差别,有六种:一对趣,二渐顿,三延促,四具支,五自誓,六重受。并附列表于文后。



弘一律师首先提示说:在料简杂相中,暂且举多宗和成宗,从六个方面对比说明二者的差别


一、对趣:出示二宗对余趣众生受戒的不同观点。


二、渐顿:说明二宗在受法上有渐顿的差别。


三、延促:说明二宗在受戒时限方面的开遮。


四、具支:出示二宗对发戒具支的不同观点。


五、自誓:说明二宗是否开许自誓受戒。


六、重受:出示二宗对于重受增戒的不同观点。


以上内容,在第七项的最后有列表说明。



备览  业疏云:“多论云:龙畜生摄,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经中说受八斋法,但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成实云:余道众生得戒律仪,经说诸龙亦受一日戒故。善见中,诸龙及神得三归五戒也。义准多论,据无知者,人犹不得,何况鬼畜?如余得者,谓有知解。”

济缘释云:“虽经等者,即善生中龙受八戒,论家防难以意释之。斋即八戒,然是成论所据,即如下引。善见,神者,即是鬼趣。”


《备览》引《羯磨疏》的文说:《多论》中讲,龙属于畜生趣,因为业障深重,一般不能解知人语,所以没有受戒法。虽然经中说有龙受了八关斋戒,但只得善心的功德,不得斋戒。《成实论》说:人趣以外的各道众生都可以受戒得戒,经中有龙受一日戒(八关斋戒)的事例。《善见论》中也说,诸龙及神(指鬼趣众生),都可以得受三归五戒。


宣祖说,约义根据多论的观点,无法解知人语者不能得戒。人都如此,更何况鬼神和畜牲呢?余道的众生若有得戒者,是因为有知解力的缘故。


《济缘记》解释说:《羯磨疏》的文“虽经中说受八斋法”等,指《善生经》中龙受八戒之事。“八斋”,就是八戒。《多论》的论主为了避免有人就此提出难问,所以先以意释通。然而这正是《成论》所持观点的依据,具体如前文所说。



备览 业疏云:“若准多论,五戒不具分受,则不得戒。纵引经证谓持二三,不言受体。成论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顿无渐,此事如何。论答:随受一二三皆得律仪。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满分是也。准斯明渐,五师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罗,唯受不杀例也。”

济缘释云:“不具分受,谓不受五,而受一二,则不发戒体。纵引经者,论家防难。即下善生,明分五受。彼谓受时,具发五戒,但由随中持有多少,故有一分少分等。次成论中。顿谓具受,渐即分受。以前三归,不许互阙,异师别受,并判不成。恐谓同彼,故准决之。薄俱罗,此翻善容,以彼好容仪故。婆罗门种,天竺国人。昔毗婆尸佛时,曾作贫人,持一诃梨勒果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今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后母恶之,屡害不死。后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年一百六十岁,未曾有病。盖从昔尝持一不杀戒,故受斯报。准知分受,理无所疑。”



接着,《备览》引《羯磨疏》的文,说明了受法渐顿的问题。


《羯磨疏》说:如果依《多论》的观点,五戒不满分受,则不得戒。纵使有人引经为证,开许受二、三戒,但却没说可以得到戒体。《成论》云:有人说,五戒木叉唯有顿受不开渐受,是这样吗?彼论自答:随发心受一戒、二戒、三戒等,都可以得戒。《善生经》所列的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满分,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准此说明,开许渐受。即使受者从五位戒师处各受一戒,得戒也是毫无疑问的。如经中薄俱罗尊者在往昔生中只受一条不杀生戒,今生得“五不死”的善果,就是例证之一。


《济缘记》解释说:《多论》所说的“不具分受”,指不受满分五戒。然而,只受一、二戒等,不能感发戒体。即使彼论引出经中开许之文,只是为了预防来难。此经就是下文所引的《善生经》,说明五戒可以分开来受。多宗认为,受戒时感发的还是五戒的戒体,但由于随行中的持奉有多少的不同,所以经中出现了一分、少分等说法。


其次,说明了《成论》的观点。“顿”,指受满分五戒;“渐”,即分条别受。前面受三归依,不允许归依的境互有所缺,不同师长前各受一归都判不成。现在恐怕有人认为受五戒也是如此,所以依于经文给予决断。


说到薄俱罗尊者,“薄俱罗”的华言是“善容”。因为尊者有妙好的容貌和行仪,所以得此美名。尊者是古印度人,婆罗门种。过去毗婆尸佛时,曾是一个穷人。他供养病比丘一颗诃梨勒果,使得病比丘身体痊愈,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在天上人间享受福报快乐。到了这一世,他出生在一位婆罗门家,生母很早就去世了。后母因为很讨厌他,便屡次加害于他,但却未能将他害死。后来他在佛陀座下出了家,通过精进修道,证得了阿罗汉果。尊者寿高一百六十岁,一生从未生过病。因为往昔以来常持一条不杀生戒的缘故,所以得此善报。准此可知,开许分条别受五戒,依理来说,是毋庸置疑的。


可谓:

料简受戒诸杂事
学者眉目渐清晰
心中时时有法喜
身行处处演妙义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纪念上梦下参老和尚

下一篇:内求外修2022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