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一四

2024-01-30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一四.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戒体门”的第二章“受随同异”。前面我们简单了解了第一节受戒和随行的名义,今天接着来看第二节“辨同异”,即辨别受随二戒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备览  第二节 辨同异

2024.1.30-1.png


从弘一律师所作的科判表来看,第二节辨别受随二戒的相同与不同中分两项。第一项,解释受戒和随戒中两种作戒的相同与不同。第二项,解释受随二戒中两种无作戒的同异情况。先来看第一项的内容。



第一项 解二作

2024.1.30-2.png


第一项解释受随二戒中两种作戒的同异又分两支。第一支,解释两种作戒的名义。第二支,正式辨别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先来看第一支释二名。



第一支 先释二名

 

业疏云:“何名二作?一者受中作戒。如初请师及三法未竟已前,运动方便,名之为作。即此作时,心防过境,名之为戒。二者随中作戒。既受戒已,依境起行。为护受故,名之为随。于境起护,顺本受愿,名之为作。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对境持,故名戒也。”



《备览》引《羯磨疏》的文问道:什么是“两种作戒”呢?


回答:第一种是受戒中的作戒。如受具足戒的时候,从开始请师,到三番羯磨尚未结束之前,身礼拜、口称诵等种种运行动转方便,就名为“作”。此身口正在造作之时,内心生起遮防一切犯过境缘的力量,就名为“戒”。


第二种是随行(随戒)中的作戒。既然已经受戒得戒,就要随着遇到的各种境缘发起防非止恶之行。由于是为了保护所受的戒体,所以名为“随”。于一切容易导致犯戒的境缘上生起防护戒体的行为,随顺于原本受戒时所发的誓愿,就名为“作”。如果没有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就不会有护戒的行为,必须经由三业的造作才能生起。正对犯过的境缘发起对治守持,因此名为“戒”。



济缘释云:“初总征。一下列释二,初释受作。运动名作,防过名戒。次释随作。起护名作,对持名戒。”见业疏记卷十六



《济缘记》解释说:以上解释两种作戒的名义分两节。第一节是总的征问。疏文的“一者受中作戒”下是第二节,分别解释两种作戒的名。又分两小节。第一小节,解释受戒中的作戒。三业运行动转名为“作”,内心生起遮防身口造作过非的力量名为“戒”。疏文的“二者”下是第二小节,解释随行当中的作戒。遇缘生起防护的行为名为“作”,对境守护戒体不令有亏名为“戒”。


可谓:


受随各个有作戒,

二者名义有差别。

有同有异须分清,

随文学习慢慢解。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若心不安

下一篇:拼到最后还是福报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