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读懂做人的道理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19年09月14日

古人说君子有三忌,就是三种忌讳:“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通俗地来说,还不该你说话的时候你就说,谓之于躁动。该说的时候不说,就谓之于隐。该说不说,那这个人也是有问题的,或者没有正义感,或者有其他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说话要分在什么人跟前,在什么地方,说什么事,这要察言观色。

 

是不是你说话的地方,不该你说你说,在上座跟前等,古来对于做人的要求是非常多的。传统文化在中国,首先提到的就是儒家的文化,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君子曰、君子曰”,君子是怎么说的。

 

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什么地方修?就是在我们做事的时候,说话的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而行为语言的根,又在于我们的思想。凡是做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符合不符合戒律,会不会引起人们的讥嫌,这样做的利益在哪里……没有利益的事,肯定不能做。

 

在修行当中我们要感恩,每一个机会都是锻炼。如果没有机会,我们怎么样锻炼自己?怎么能发现自己在为人处世上,需要通过别人指点才能够改正错误、提升自己?一个人学得再好,但不能与人相处和合,实际都是自己的欠缺,也都是人生当中的败笔,很难成就

 

修行在哪里?修行就是在举止行为之间。我们的举止要符合于佛的教制,我们的行为处处都要展示出家人的威仪,所以摄持威仪幢相,可以令三宝相续住世。为什么说正信于佛法,法赖僧弘?我们每天喊的住持正法、维护于正法,也就是说为法、护法、住持正法,就在我们为人处世举止行为当中。所以,最后做一个总结:

 

做人要心安理得,
处世要心平气和,
举止要符合戒律,
行为要谨护威仪。

 

阿弥陀佛!





上一篇: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

下一篇: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