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8(农历9.13)学习《净行品》一五一之一.mp3
经文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这段经文主要说明了如何获得十种善巧。“善巧”,即善巧方便。《法华经义疏》中说:“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可见,智慧是体,善巧是用。有了善巧,就能够相应随顺于各种机宜。《华严经疏钞》中讲,第五段“于法善巧,皆约流转以明。前四流转之体,三界流转之处,三世流转之时”。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这十种善巧。
第一“蕴善巧”:《显扬圣教论》中讲,“蕴者,是积聚义。能善了知是积聚义,名蕴善巧。”那么,什么是“能善了知”呢?蕅益大师说:“所谓受想行识,并此色身,共名五阴(五蕴)。于中实无我及我所,但是生灭之法,剎那剎那迁变转异。”
大师的这段话,正是对“能善了知”的精辟注释,说明了善巧离不开以智慧作观照。由此启发我们: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只是诸法的积聚相,如聚沫、如水上泡、如幻、如梦、如影、如浮云,剎那变异坏灭,了不可得。
可见,蕴善巧的实质,正是以智慧来观照“五蕴无我”的真相。如《八大人觉经》中所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界善巧”:《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中说:“佛言,智者于十八界如实知见,是界善巧。”十八界,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包括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于十八界如实知见”呢?《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中讲:“界即分限。因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虚妄因缘而生,能令众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此妄缘无有实体,绝名离相,则不为惑染所迷,亦不为生死缠缚。”此中所说的“开色为十界”,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法,故开色法为十界。“开心为八界”,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及意根、法尘皆属于心,所以开心为八界。
第三“处善巧”:《瑜伽师地论》中说,处有十二,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什么是“处善巧”呢?《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谓观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内法皆空。次观色处,声、香、味、触、法处,外法亦空。以正智慧观第一义,非内非外,名正知见,是则名为处善巧智。”
可见,处善巧是对十二处的智慧观照,能够帮助众生有力破除我法二执。
第四“缘起善巧”:什么是缘起以及缘起善巧呢?《瑜伽师地论》中说:“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纯大苦蕴,是名缘起。若复了知唯有诸法滋润诸法,唯有诸法等润诸法,唯有诸行引发诸行。而彼诸行因所生故,缘所生故,本无而有。有已散灭,体是无常……若于如是缘生法中,由如是等种种行相善巧,了达或无常智、或苦智、或无我智,是名缘起善巧。”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这是告诉我们,修习十二因缘法,对于解脱生死、成就佛道来讲,是极其必要的。
我们要想获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如实了知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十二因缘,是要下一番苦功夫,通过闻思修三慧认知体验的。比如,练习用大势至菩萨所教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摄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只要坚持不懈,相信终能如菩萨一样“自得心开”“得三摩地”,拥有种种的智慧和功德。
可谓:
蕴界处缘善巧说,
智慧观照求解脱。
了知生死种种苦,
忆佛念佛当成佛。
上一篇:【每日一得】
下一篇:【每日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