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七十一2023.3.28 --.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备览》所发业体的第三项“依论出体”。根据科判表显示,这一项分为两支:作戒体与无作戒体。今天来看第一支“作戒体”,也就是阐释说明作戒的戒体。
备览 第一支 作戒体
事钞云:“先明作戒体。论云:用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
资持释云:“言作者,始于坛场,终三法竟第一刹那已前,三业营为,方便构造者是。引论又二,上句正出体。身口业思者,谓行来跪礼,是身作也。陈词乞戒即口作也。立志要期,希法缘境,心彻始终,统于身口,故名身口业思。即此业思是作之体。论其下示兼缘意。言造具者,显示身口自无功用,推归心故。如世造物,百工之器自不能成,必由人用,比拟可知。问:业疏初解色心为体,此何异耶。答:身口即色,业思即心,故无异也。钞从显要,令易解耳。”
《备览》引《行事钞》的文,先来说明作戒的戒体。《成实论》中说,作戒以身口业思为体。因为单论身口,只是造作善恶业的工具而已。
《资持记》解释:说到“作”,从最初在坛场作法,直至三番羯磨结束的第一刹那以前,受戒人发动身口意三业,种种的方便造作,都属于“作”。
《行事钞》引《成论》出示戒体,主要讲了两点内容:一是正式出示作戒的体。文中的“身口业思”,指受戒人行走往来、长跪礼拜等,属于身的造作。陈说乞戒词句,即是口的造作。立志要期持戒,希求戒法,普缘万境,这种心贯穿于受戒的始终,并统领身口二业,所以叫做“身口业思”。此业思,就是作戒的体。
钞文的“论其”以下是第二点,显示作戒体中兼缘意业的原因。说到“造善恶之具”,这是显示身口当体不能产生功用,推究根本还要归结于心的作用。如世间制作的各种器物,种种工艺器具不能自成其用,必须由人使用才能发挥功用。以此比拟就可以了知,身口二业也是这样。
《资持记》为了去除学习的人心中的疑惑,又设了一对问答。
问:《羯磨疏》先解作戒以“色心”为体,此处与它有何不同呢?答:此处所说的“身口”就是“色”,“业思”即是“心”,所以两处所说没有本质区别。《行事钞》讲的更为浅显切要,令学习的人更容易理解。
备览 事钞续云:“所以者何。如人无心杀生,不得杀罪。故知以心为体。”
资持释云:“以犯例受者,善恶虽殊,发业义一故。如律,心疑想差,不至果本。又不犯中者,掷刀杖瓦木误着而死。扶抱病人,往来致死。一切无害心,皆不犯。此虽动色,但由无心,故不成业。”
《行事钞》继续说:为什么说身口只是造作善恶业的工具呢?比如,一个人如果无心杀害众生的性命,也就是误杀,便不犯故意杀害的罪。由此可知,造业是以心为体的。
《资持记》解释说:钞文以犯戒例比受戒,二者虽然有善恶的差别,但发业的理是一样的。如律中所说,内心对前境有疑,或者想差了,即使误杀了前境,也不会犯到根本果罪。再者,从杀戒的开缘来看,诸如投掷刀杖瓦木误伤他人致死,或者搀扶抱起病人往来导致病人死亡,乃至一切没有害心的误杀行为,都不犯杀罪。这些造作虽然动了身色,但由于没有杀心,所以不会犯杀业。
可谓:
二宗知解有差异,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每日一得
下一篇:不接受他人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