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八十五之一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3年07月04日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八十五之一2023.7.4.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备览》戒体门“显立正义”的第三支“圆教宗”。



备览  业疏续云:“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备览》继续引《羯磨疏》的文说:想要断尽种种无明烦恼,就必须了知唯心所造的种种业都是虚妄不实、无有自性的。所以我们才要通过作法求受净戒来反转熏习虚妄分别的心,在阿赖耶识里种下“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善种子,这就是圆教宗所说的戒体。



备览  济缘释云:“三所受体中三。初约圆义以示体相。前明利根,未受之前已发大解。此明修证,先须禀戒。文中有三。初句希求脱离,了犹尽也。妄情之言,通含见思无明等惑。



《济缘记》解释说:《羯磨疏》的第三段是说明所受的戒体,分为三节。第一节,约圆教宗的义来显示戒体的相。前面已经说明,利根的人在没有受戒之前,便已发起大乘的信解,了达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这里是说明要想修行佛道证得佛果,首先必须禀受戒法。此中又分三个小节。疏文的第一句“欲了妄情”是第一小节,意思是希求脱离烦恼的束缚。“了”是尽的意思。“妄情”,通括地包含了见思、无明等烦恼惑业。



次句反观往业。无始惯习,积恶时深,虽达唯心,卒难调制。若非戒法,静业无由。故云:佛所制戒,如猿著锁,如马辔勒,如捉盗贼,截生死流,发定慧力。菩提基本,涅槃初门,所以三乘圣人并由斯迹。舍此修道,枉费时功。却步求前,终无所至矣。



疏文的第二句“须知妄业”是第二小节,这是说反观众生无始劫来常受惯性烦恼习气的支配,动身发语多行不善,所积恶业时久深厚。虽说已经明白万法唯心的道理,但无耐习染深重,遇境逢缘时终究还是难调难伏。若非佛陀慈悲制立戒法,要想止息身口意三业的不善,实在是没有切实可行之路。所以说,佛制戒来禁约、保护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就如同为猿猴套上枷锁,给野马系上缰绳。又如捉拿盗贼。以此来截断生死的瀑流,发起禅定和智慧的功德利用。戒是无上菩提的根本、趣入涅槃的初门,所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都是通过受戒持戒而得以成就道果的。如果舍弃持戒来修行圣道,实在是枉费时间和功夫。就如有人一边退步一边希求向前进一样,终究不能到达内心期许的目的地。



故下三如缘纳法。又二。初二句示作业。作法之言,通收始终方便正受。熏妄心者,假前胜境发动胜心,此心反妄,即是真心。以真熏妄,令妄不起。即如钞云: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此即能熏,妄为所熏。此即作熏,犹如烧香熏诸秽气也。



疏文的“故”字以下是第三小节,如缘领纳戒法。又分两层。前两句是第一层,显示作法受戒的业用。疏文的“故作法受”,通收了作法受戒的始终(方便及正受)。“还熏妄心”这句,说的是假借于面前三宝等殊胜的境,令受戒的人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此菩提心一反先前的妄心,所以说即是真心。以此真心来熏习妄心,便令妄心不再生起。即如《行事钞》中所说:受戒的人应当以自己要期受戒的愿心,施设礼敬、陈词等种种方便,端秉一心,不起他想及恶念。而后遍缘法界尘沙万境,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大愿。同时运心作观,令能缘的心与所缘的尘沙戒法相暗合。此即为能熏,妄心是所熏。也就是通过作法求受净戒,来熏除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的心,犹如烧香能熏除种种秽恶之气一样。



下三句正明无作。由熏成业,业圆成种。种有力用,不假施造任运恒熏,妄种冥伏,妄念不起。此无作熏,犹如香尽余气常存也。初句示所依处,亦是所熏也。次句显能依体,亦即能熏也。善即简恶。”



接下来的三句疏文是第二层,正式说明无作戒体。通过熏习第六意识的妄心,成就清净的无作业性,无作业性圆满的时候,就会成为阿赖耶识的善种子。此善种子有它的功能力用,不需要再假借于色、心二法的施行造作,便能够任运恒常熏习第六意识,令妄念的种子冥然沉伏,种种妄念不复生起。这种无作戒体的熏习,犹如香燃尽后,余留的香气常存不散一般。作戒虽然谢落了,无作戒体的善种子却常存不灭。疏文的“于本藏识”这句,指出了无作戒体这一善种子的所依处是阿赖耶识,也是无作戒体所熏习的对象。疏文所说的“成善种子”,显示出能依的体是善种子,同时也是能熏的体。“善”即简别于恶。


可谓:


众生惯习烦恼重,

身行发语妄想动。

了知戒法护戒体,

久久练习见真功。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每日一得

下一篇:珍惜当下明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