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备览》。今天来看依于圆教宗出示戒体的“约随行以明持犯”。 备览 业疏续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若不勤察,微纵妄心,还熏本妄,更增深重。” 《备览》继续引《羯磨疏》的文说:因为有了无作戒体这一根本的善种子来熏习心识,持戒之力便能够恒常相续。无作戒体能够牵引生起持戒的随行,发起护戒的功用。在各种容易引发犯戒的境缘面前,无作戒体能产生忆本受体、执持净戒、防诸尘染等功能利用。随着受戒人的起心动念、言行造作,无作戒体能生起持戒的随行,此随行又反过来熏习第八识。如是这样辗转作用,便能够止息断尽无明妄心的根源。如果不能够勤于观察守护自心,稍微放纵妄心,则还会熏习阿赖耶识中虚妄分别的种子,令生死轮回的业因更加深重。 备览 济缘释云:“二约随行以明持犯中二。初明谨奉二。初句蹑前受体。故下正叙随行三。初句明力。言有常者,运运不息,生生常住故。次句明能。言后习者,有其二别。一者习因,彻至未来。二者习果,即后三佛。今明起后,且据因论。起下诸句明用。能忆,谓时中不忘。能持,谓执守不失。能防,谓尘缘不侵。由忆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无前无后。 《济缘记》解释说:《羯磨疏》第三段的第二节,是约受戒后的随行来说明持犯的情况。又分两个中节。第一个中节,说明应当谨慎奉持戒法。又分两小节。疏文的第一句“由有本种熏心”,是接着前面讲到的无作戒体来说的。“故力有常”以下是第二小节,正式叙述受戒后的随行。又分三个小小节。其中的第一句“故力有常”,是说明无作戒体的力用。之所以说“有常”,是因为无作戒体生生世世运行不息、常住不灭的缘故。 第二句“能牵后习”,是说明无作戒体的功能。“后习”有两种:第一种是习因,即由持戒的习气所发起的随行,能够延续通彻至未来际;第二种是习果,指由持戒的习气和因行,最终成就的果德,也就是最后所证得的法报化三身佛。现在所说的“后习”,暂且根据第一种习因来论。 疏文的“起功用故”以下,是说明无作戒体的功用。“能忆”,指二六时中能够忆念不忘所受的戒体。“能持”,指执持净戒守护戒体,不令有亏。“能防”,指防护戒体,使其不受五欲六尘的侵害。由于能够忆念戒体,所以能够持守净戒;因为能够持守净戒,所以能够防护尘境。此一心能生起忆念、执持、防护三种功用,且三者的生起次第,没有前后差别。 随心动用,语该始终。熏本识者,此随行中熏,通作无作。展转有四。一对境差别,二起心前后,三来报相续,四入位阶差。静妄源者,语通因果。准下修显圆证三身,则究竟永尽,故云静也。 疏文的“随心动用”,该收了从持戒之始至成就圣道这一始终。“还熏本识”,说的是随行中的熏习,通于作戒和无作戒。“如是展转”这句,说明无作戒体能够牵引生起持戒的随行,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此随行又反过来熏习第八识。如是这样辗转作用,便能够止息、断尽无明妄心的根源。“展转”有四:一对境差别,二起心前后,三来报相续,四入位阶差。疏文的“能静妄源”,通于前后因果。从后面所说的通过持戒修行显发清净自性,圆满证得佛的法报化三身来看,“能静妄源”则是指究竟解脱,永远断尽无明惑业,因此说“静”。 若下次明慢犯二。上二句反上三用。微纵即瞥尔念。下二句反上戒熏。 疏文的“若不勤察”以下是第二个中节,说明因怠慢而违犯的情况。又分两个小节。前两句“若不勤察,微纵妄心”,指一反前面所说的忆念、执持、防护三种功用。“微纵”,即暼尔一念生起。后两句“还熏本妄,更增深重”,即一反前面讲到的戒行还熏心识的情况。 接下来是记主灵芝律师设立的一个问答。 问:熏有几种?答:初受作戒熏,熏成无作。次则无作熏,熏起随行。三则随中作无作熏,还资本体。若论所熏,通熏心识。” 问:熏习有几种情况呢? 回答:最初纳受戒体时,是作戒熏习第八识,成为无作戒体;其次无作戒体是能熏,能发起随行;第三在随行当中,作戒与无作戒是能熏,还来资助原本所受的戒体。如果论及所熏,则以上所熏习的都是第八识。 可谓: 受戒随行须谨慎, 忆持守护不放纵。 刹那妄情当下歇, 无上庄严佛果成。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缅怀上梦下参老和尚
下一篇:踏上大智路,一心礼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