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三〇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4年05月21日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三〇.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接着来看第四章发戒数量的第一节,说明受戒时发心所缘的境应当遍及一切众生。




备览  资持释云“五种分别者,谓初受时发心断恶,于此五事有能不能,故生取舍。初简生类,有能不能。二简戒支。彼宗五八局数定故,若受一二但得善行。成论不尔,分满皆得。三谓国土郡县。四即年月日时。五戒尽寿以论,八戒日夜中说,彼部时定。成宗二戒尽形半日,随机长短。五中,自释除斗战者,谓遇此缘不能持故。如下通结,准知戒善,遍不遍异耳。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



《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解释说:《行事钞》中所说的五种分别想,是指受戒者在最初受戒发心断恶之时,对于以上五事存在着堪能与不能的情况,所以生起了分别取舍想。


第一种分别想是简别众生的种类,进而生起或能持戒、或不能持戒之心。


第二种分别想是简别戒的支分。多宗认为,五戒和八戒的发戒数量是一定的,局于受持全分戒。如果只发心受持一、二条戒,便不得戒,只能名为善行。《成实论》的观点则是:无论受持少分戒还是满分戒,都能得戒。


第三种是对于处所的分别,如发愿只在某一国土郡县内持戒。郡、县是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


第四种是简别持戒的时间。也就是说,只发心在某一特定的年月日时来持戒。多宗认为,五戒必须尽形寿受持,八戒则是一日一夜,五、八二戒的受持时限是一定的。成实宗则认为:五、八二戒,可以尽形寿受持,也可以只受持半日,受时长短可随受戒者的发心和堪能力来定。


在第五种分别想当中,钞文自行解释了“除斗战事”这句。意思是,如果遇到斗战因缘,便无法持戒。


钞文的“如此受者”以下,是通括地总结以上五种分别想。准此可知,受戒时能否遍缘一切众生境来发心,也就是于一切境上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广大心,是判断所发是戒体抑或善行的根本。如果是遍缘一切众生境而发的心,则所发为戒体;若是生起以上五种分别想,便只是善行。



业疏云:“夫论戒者,普遍生境俱无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岂随分学,望成大善。义不可也。”



接着,《备览》又引《羯磨疏》的文说道:论及感发戒体,必须普遍缘于一切众生境,并且没有丝毫的害心,如此才能成就大慈悲行,即一切善行之首。只发心受持少分戒,又怎么可能感发戒体成就大善呢?约义来讲,是不可能的。



济缘释云:“大慈即佛行。群行首者,即发趣义。分学者,谓持少分而不遍境。大善即上大慈行首。”见业疏记卷十六



《济缘记》解释说:“大慈”即佛行。“群行首”是发起大慈悲行趣向佛果的意思。疏文所说的“分学”是指持少分戒,而非遍缘一切众生境来发心受持。“大善”,即上文所说的大慈悲行众善之首。



资持云:“准知得戒之心,不容毫发之恶。高超万善,轨导五乘,众圣称扬,良由于此。”见事钞记卷十六



最后,《备览》引《资持记》的文总结说:准此可知,感发戒体之心,是绝对不容许有丝毫微小的恶法存在的。戒法远远超胜于一切善法,能够轨范引导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行人的修行。十方诸佛圣者之所以都称扬赞叹戒法,也实在是因为这一点啊!


第四章发戒数量的第一节“明境遍一切”,我们就简单学习到这里。


可谓:


高超万善戒为幢,

轨导五乘作舟航。

纯善清净离诸恶,

十方贤圣共称扬。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谁能没有过失呢?

下一篇:小 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