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四三2024.8.20.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从今天开始一起来看《备览》的第二篇,即持犯篇。
备览 持犯篇
持犯篇,“持”即执持,也就是说依于佛的教来严持净戒;“犯”即违犯,指不顺于佛的教,造作非法,违犯戒律。本篇主要从持犯的总义和别相两门,来说明持犯的相状。
事钞云:“然戒是生死舟航,出家宗要。受者法界为量,持者麟角犹多。良由未晓本诠,故得随尘生染。此既圣贤同有钦序,何得抑忍不论。故直笔舒之,略分四别。一者戒法。此即体通出离之道。二者戒体。即谓出生众行之本。三者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四者戒相。即此篇所明,通亘篇聚。”
《备览》引《行事钞》的文说:戒法是越度生死苦海的舟航,出家修行的法度与要道。受戒时遍缘法界情非情境,所发的戒量多如尘沙,然而得戒后清净持戒的人,却比凤毛麟角还要少。这实在是因为受戒者未能了达佛制戒的深意,以及戒法的开遮持犯所致,因此才会随着六尘境界生起贪嗔痴等烦恼,毁犯戒律。
戒法既然是十方贤圣所共钦仰赞叹的,我(指道宣律师)又怎么能够不去阐明它的要义来利益后学呢?因而提笔照直阐释,并略分四科。一是戒法。戒法所诠释的,正是出离生死的要道。二是戒体。戒体是出生一切戒行的根本。三是戒行。戒行是通过身口的种种方便造作而成就的,顺应于本所受的戒体。四是戒相。即是本篇所要说明的内容,遍布于比丘、比丘尼戒的五篇七聚当中。
资持释云:“初二句标叹戒功。依此净戒得越苦海,故如舟航。凡入道门无不禀戒,故是宗要。受下明多犯所以。受时遍境俱发,故通法界。随中一行犹难,故如麟角。麟是瑞兽,国君有道乃现。止有一角,举此喻其少耳。受多持少,患在迷教,故云良由等。本诠即目律教。尘染即是毁犯。此下示意列章。上句引圣为况,何下显今须述。故下列示章门。通出离者,贯彻因果故。生众行者,基址义故。顺本受者,是随行故。通篇聚者,属教诠故。亘即遍也。”
《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解释说:以上《行事钞》的文,可分三节。前两句是第一节,标举赞叹戒法的功德。清净持戒能够使人越度生死轮回的苦海,因此说戒如舟航。但凡出家修行的人,没有不禀受戒法的,所以说戒为“宗要”。钞文的“受者法界为量”以下是第二节,说明受戒后多有违犯的原因。受戒时遍缘法界一切情非情境,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因此所发的戒量多如尘沙。然而,在得戒后的随行当中,能持一条戒都很困难,所以说清净持戒的人,少如麒麟的角。
灵芝律师随后用小字解释说: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祥瑞灵兽,国王君主有道德、行仁政的时候才会出现。由于麒麟只有一只角,所以举麒麟的角来作比喻,说明受戒后能够严持不犯的人,少之又少。
之所以受戒时所发的戒量多,而得戒后清净持戒的人极其少,过患就在于受戒者迷于律教,不知佛制戒的深意,也不了达开遮持犯,所以钞文说“良由未晓本诠”等等。“本诠”,指律教。尘染,意思是对于六尘境界生起贪嗔痴等心,以致毁犯戒律。
可谓:
受戒容易持戒难,
只因迷教随尘染。
祖师慧眼识众机,
分章别立叙持犯。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什么是希望?
下一篇:欢喜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境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