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四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4年11月05日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四.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一起来看持犯篇第一门持犯总义的第三章——成就处所,即成就持犯的处所。



备览  第三章 成就处所

2024.11.5-1.png



从弘一律师所作的列表来看,成就处所这一章共分三节:一是约识、想、受三心来说明止持;二是就行心来说明四行(二持二犯);三是约身口意三业来说明四行。



补充说明  是章分为三节,悉依钞疏原科。若详审是章文义,或可分为两科。一就四心以明,二就三业以明。就四心以明中又分为二,初约三心明止持,二约行心明四行,如是较为明晰也。



弘一律师接着又用小字补充说明:成就处所这一章分三节,这完全是依于《行事钞》和《戒本疏》的原科判来说的。如果详细审查这一章的文义,或许可以分为两科:一是就受、想、行、识四心来说明四行(二持二犯);二是就三业来说明四行。就四心来说明四行中,又分两小节。一约受、想、识三心明止持,二约行心明四行,这样分科就比较清楚明了了。


我们先来看第一节:约三心明止持。



备览  第一节 约三心明止持


戒疏云:“前将止持对心以明。若无染污以明止持,行前三心得有持义。谓识想受,此之三心非业非记,流入行心方成别业,故分四阴以为二分。岂非本有戒体,外无染污,光洁纯净,名之为持。三心非记,受体是记,故得持也。”



《备览》引《戒本疏》的文说:先约三心来说明止持的成就处所。如果约戒体光洁没有染污来说明止持成就,那么行心以前的识、想、受三心,都有止持的义。识、想、受三心不能造作成业,属于无记性,要流入行心,才能成就善恶业。因此将识、想、受、行四阴,分成两类来说明。这难道不是因为戒体没有外在的染污,光洁清净,才称前三心为持吗?识、想、受三心没有记别性,而戒体是有记性,因此说三心有持的义。



备览  行宗释云:“上句标举,若下正释为三。初通示。据此非持,取本受体,说名为持,故云有义。古人目为端拱止持,以非造作任运成故。谓下别简四心分二所以。统论四行,止持有二。余之三种,并局行心故也。岂下结显。三心下释疑。”



《备览》引《行宗记》的文解释说:以上《戒本疏》的文分三节,第一句是第一节,标举。疏文的“若无染污”下是第二节,正式解释。又分三小节。前两句为第一小节,通括地显示三心有止持的义。据此“无染污”来说,识、想、受三心本没有止持的义,现在取受体清净无染,说名为持,因此说有止持的义。古人将这种止持看作是从端然不动、拱手不做而得,因为没有造作的义,任运而成的缘故。


疏文的“谓识想受”以下是第二小节,特别简别四心分开说明的原因。总的讨论止作四行(止持、作持、止犯、作犯),止持有两个成就处所,即不受染污的识、想、受三心,以及对治成持的行心。其余三种(作持、止犯、作犯),都只局于对治的行心。疏文的“岂非本有戒体”以下是第三小节,总结显示前三心能成就止持的义。


疏文的“三心非记”以下是第三节,释除疑惑。


可谓:


以戒为师不忘记,

开遮持犯须学习。

信心坚持不间断,

为利自他皆获益。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如何让自己开心?

下一篇: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