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五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4年11月12日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五.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一起来看持犯篇“成就处所”第一节下,灵芝律师所作的两则设问。



问:三心何分?答:了别所缘境名识即通 指六识。取所领之相名想谓取所领六尘 之相则为六想。领纳所缘名受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一一各有苦乐不苦 不乐三受之异,皆从违顺非违非顺而生。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谓六受之后,各起善不善不动业等。亦名六思,思即是业。若大乘经,则受想行识,列次不同由受生想,从想起行,由行成识。今依小论则识想受行。以取最初一念了别之心名识,次起想像名想,复次领纳名受,后起业思造作名行。



问:行心前的三心,应如何区分呢?


回答:能够了别所缘境的心,名为识,即通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执取所领受的缘相,名为想。也就是说,执取所领受的六尘缘相,则成为六种想。领纳所缘的境相,名为受。这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因缘而产生六种受,一一受中各有苦、乐、不苦不乐三受的差别。这些受心都是从违、顺、非违非顺的境而生的。造作的心能进趣成果,名为行。行心是指在六受之后,各起善、不善、不动业等,也叫做六思,思就是业。


如果依于大乘经典来说,受、想、行、识四心的排列顺序,与小乘有所不同。那便是由受生想,从想起行,由行成识。现在依于小乘的论典,则四心的顺序依次为识、想、受、行。这是因为,小乘取最初一念能了别的心名为识。其次起种种想象,名为想。复次领纳所缘的境,名为受。最后生起业思造作业行,名为行。



问:破毁之人有此持否?答:据事钞中,犯一重戒,余戒常净俨然,是则持毁皆有持义。今文且从持说,故云无耳。见戒疏记卷四



接着来看第二则设问。


问:破戒毁犯戒法的人,行前三心还有止持的义吗?


回答:根据《行事钞》所说,犯一根本重戒者,其余的戒仍然清净无染。因此不论持戒毁戒,行前三心都有止持的义。现在疏文姑且从持戒来说,所以云“外无染污”。



备览   资持云:“谓分四心以明二止,三心中止此科所明,行心中止则如后述。三心非业,本不名持,但望受体说有持义。以持是记业,无记非持故。此由古谓但不作恶,即名止持。今约四心分为二别,则无前滥。”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说:将四心分开,以说明两种止持的义。识、想、受三心所具的止持义,正是这一科所要说明的。而行心中的止持义,则是后文将要阐述的。识、想、受三心不能造作成业,原本不能名为持,但望戒体来说便有了止持的义。因为持是有记别的业,三心是无记,所以没有持的义。


最后,灵芝律师用小字说明:这是因为古师认为,只要不作恶就可以名为止持。现在把四心分成两类来说明止持的义,就不会与古师的观点相混滥了。


可谓:


通过问答理更明,

受戒持戒有信心。

随喜祖师善阐述,

以戒为师常精进。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正是因为曾经失去过

下一篇:福报其实已经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