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六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4年11月19日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六.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一起来看约行心来说明持犯四行的内容。



备览   第二节 约行心明四行


戒疏云:“二就治行明止持者,必入行心方得成就,前之三心不名为持。善性便有,恶无记无。如欲离过,作意遮约。或对境防,或起心护,岂彼无记而得成持。若据作持,例同后止。既就境论,三心非分。”




《备览》引《戒本疏》的文说:第二就能对治的行心来说明止持,识、想、受三心必须进入行心,才能够成就持戒之行。行心前的识想受三心,没有造作成业的义,所以不能名为持。三性之中,善性具有成就止持的义,恶性和无记性则没有。比如,要想远离犯戒的过失,就要作意遮止过恶,禁约身口。或在临对犯境时谨慎防护身口意三业,或发起无贪等三善心来守护戒体。这些持戒的相,哪里是无记的识想受三心,能够成就的呢?若据作持来论,依例同于行心成就止持的义。既然是就犯境来讨论持戒,那么识想受三心便没有成就作持的义,因为是无记性的缘故。



备览   行宗释云:“初明二持中,初明止持。以非思虑不成事业,故云必入等。前下拣三心,善下拣二性,如下举事显相。若下二明作持。同后止者,简前三心止故。”



《行宗记》解释说:以上疏文旨在说明止作二持的成就处所,大分两节。第一节,先说明止持。由于行心前的三心,没有思惟谋划的功用,不能成就众事与业行,因此说“必入行心方得成就”。疏文的“前之三心”以下,是简别识想受三心没有成就止持的义。“善性便有”以下,是简别恶性和无记性也没有成就止持的义。“如欲离过”以下,是举出事例来显示止持的行相。


疏文的“若据作持”以下是第二节,其次来说明作持。“同后止”,意思是简除识想受三心成就止持的义。作持的成就也一样,要经过行心的造作,生起守护戒体的心。对于佛制应行的善法积极去行,方能成就作持。



备览   戒疏续云:“若据二犯,行心成就前言持者三善为行今言犯者三毒为行,前三亦无识想受等通善恶行。局不善性,善无记无。”



《备览》继续引《戒本疏》的文说:若约止犯和作犯来说,也同样是由行心造作成就的(小注说明:前面说到的止作二持,是以无贪、无嗔、无痴三善心为行心。现在所说的止作二犯,则是以贪、嗔、痴三毒为能造作的行心)。行心前的识想受三心,也没有成就止犯和作犯的义(小注说明:识想受三心,通于善恶两种行心)。止作二犯只局于恶性,善性和无记性没有成就犯戒的义。



备览  行宗释云:“二明两犯中,亦约四心三性以定行体,寻文可了。注中,以行通善恶,故须简异。”已上皆见戒疏记卷四



接着,《备览》又引《行宗记》的文解释说:以上疏文,即其次说明止作二犯当中,同样是约受、想、行、识四心,以及善、恶、无记三性,来确定止作二犯的行相和体状,寻对疏文便可了知。小注显示,由于行心通于善恶,所以必须简别三善心和三毒在成就持犯方面的差异。



备览  资持云:“注分善恶者,以行心语通,恐相滥故。三善同时,而不相离。三恶相别,其性相违。作犯多是贪嗔,止犯率由痴慢。一往大判,非不互兼。”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说:道宣律师之所以用小注指明行心分为善恶两种,是因为“行心成就”这句话语义通泛,恐怕会令持相与犯相混杂不清。无贪、无嗔、无痴三善心,是同时生起不相分离的。贪嗔痴三恶心的相状则各不相同,并且体性互相乖违。作犯大多是由贪心和嗔心引发,而止犯一般是因愚痴、懈慢所致。这样说也只是一往大概地判定,并不是说贪嗔痴三毒没有互相兼带生起的情况。


可谓:


三性善恶及无记,

善恶行中辨微细。

摄护三业离过失,

谨遵佛教不放逸。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微信图片_20241119083058.gif






上一篇:和人相处

下一篇:包容他人并非意味着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