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八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4年12月03日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五八.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接着来看约身口意三业来说明持犯四行的成就处所。



备览  资持云:“若准戒疏,上是初解。后复解云:独头心念,忽起缘非,不名为犯。重缘向念,可得思觉,而不制约,即入犯科。又云:任情两取,后为正义。顺今宗故”已上皆见事钞记卷二十六




《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说道:如果准照《戒本疏》来说,前面《行事钞》中约身口思来辨别持犯,即是第一种解释。后来《戒本疏》又解释道:独头心念只是瞥尔一念,忽然起心缘于非法,不会构成犯戒。若第二念重新缘于前一念,并且清楚觉知所起的心念,而不加以制止约束,即会落入犯科。又说:学习者可以任意取用两种解释当中的一种,作为判断持犯的标准。但第二种解释,乃是正义。灵芝律师用小字注明:这是因为顺应于本宗四分的缘故。



备览  行宗云:“问:意已成犯,何以前约身口明成就耶?答:就意辨成皆远方便。心念果罪少分有之,大论趣果须至身口。”



接着,《备览》又引了《行宗记》中的两则设问。先来看第一则。


问:如果意业的造作已经构成犯戒,为什么前文还要约身口来说明成就持犯的处所呢?


回答:就意业来辨别持犯的成就处所,一般都是约结远方便罪来说的。因心念非法而结犯果罪的情况,律中是较为少见的。大体来论,进趣果罪必须涉及身口的造作。


来看《行宗记》的第二则设问。



备览  行宗云:“问:世云小乘不制意地,今那制耶?答:此由不辨假实两宗,制限深浅故也。小乘实宗定不制意,动色成犯。假宗制意,但约重缘,简非瞥尔。是则三宗历然,大小无滥。学者至此,宜须精究。”已上皆见戒疏记卷四



问:世人言小乘声闻戒不制意地结犯,现在为何又说律制意业也要结犯呢?


回答: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是因为不能明辨假名宗和实法宗在结犯分齐上存在着深浅差别的缘故。小乘实法宗一定不制意业结犯,必须动及身口才会构成犯戒。假名宗则制意业,但只约重缘思觉(第二念重新缘于前一念)来结犯,简别不同于大乘圆教宗的瞥尔一念即犯。因此说,实法宗、假名宗和圆教宗三者的结犯分齐历然分明,大小二乘不相混滥。学习的人学到这里,应当仔细深入地研究。


下面来看弘一律师用小字所作的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 简非瞥尔者,瞥尔单意制限大乘。瞥尔亦名独头,即前资持引疏所云独头心念也。



弘一律师说:《行宗记》中说“简非瞥尔”(简别不是瞥尔一念),“瞥尔即犯”这种单意业的制法,只局于大乘圆教宗。“瞥尔”也叫“独头”,即是前面《资持记》援引《戒本疏》所说的独头心念。


最后,来看弘一律师撷取第三章的大意所作的列表。



2024.12.3-1.png



根据列表所示,第三章辨析止作四行的成就处所,是从三方面来说明的。


首先,约受、想、识三心来说明止持。受、想、识三心属于无记性,不能单独造作成业,善恶尚不显著。三心无记,本来不能名为持,但望受体来说是有记业,所以说有止持的义。


其次,约行心来辨明持犯四行。行心即第六意识的思心所。识想受三心,只有流入行心方能成业,所成之业又有善恶之别。行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止持和作持属于善性,唯以无贪、无嗔、无痴三善心为行心;作犯和止犯属于恶性,局以贪、嗔、痴三毒为行心。


再者,约身口意三业来说明持犯四行。就身口二业来辨别持犯比较容易理解,在此便不作重复说明。约意业来说,存在着犯与不犯两种情况。瞥尔一念缘于非法,不会构成犯戒。意业犯戒有二义:一是约身口思来解释。意业谋划身口所作,虽然未动身口,但由于此心粗大显著,所以判属身口所摄,而非单独的意业。二是就重缘思觉来说明。第一念起恶后,第二念重新缘于前一念,不加以制止约束,便属于重缘旧念而非瞥尔一念的单意业情况,所以会构成犯戒。


《备览》持犯篇第一门持犯总义的第三章“成就处所”,我们就简单学习到这里。


可谓:


大小二乘辨得清,

结犯分齐历然明。

广学多闻善思惟,

提起正念莫妄行。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在平凡的生活中

下一篇:梦中千般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