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净行品》十六之二

2021-03-11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1.3.11(农历1.28)学习《净行品》十六之二.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净行品》第十三愿:



第十三愿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

昨天我们学习了六和中的“相和”(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今天一起来学习“体和”——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我们依次来看:
 
(四)戒和同修:大家共同遵照戒律来修行,持戒清净,行持上无有乖违。
 
(五)见和同解:指大家共同遵于佛陀的教诲,在知见上无有乖诤,见解一致地共同修学。
 
(六)利和同均:僧众在生活上受用合理的分配,如信众的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引发诤事。
 
以上,我们简单学习了“事和”中“六和敬”的义。《华严经》中讲:“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可见,大众和合共住、精进修道,方能兴隆三宝,自利利他,令正法久住。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谁的年龄最大,应当受到最上的恭敬。”商量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用一棵高大的尼拘律树作参照,来确定彼此的长幼顺序。
 
羊角鸟建议说:“咱们都来说说自己小时候见到的这棵树的身高吧!”
 
大象首先发言:“我年幼时见到此树,它和我现在的身体一样高。”
 
猴子接着说:“我小时候和伙伴们看见这棵树的时候,它也是和我现在的身体一样高。”
 
大家听后明白了:原来猴子比大象年长啊!
 
这时山兔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两片叶子上的露水呢!”
 
大家评议说:与大象和猴子相比,山兔算是年长者。羊角鸟最后说:“这棵树你们小时候都见过,而我以前在他处吃了这棵树的种子,来到此处撒下粪便后,种子才破土而出日益长大的。”
 
其余三位同伴异口同声地说:“原来您是我们当中年岁最长的啊!我们都应该恭敬您,听从您的教导。”说完,他们按照长幼顺序相互行礼。首先,山兔对羊角鸟恭敬顶礼。接着,猴子对山兔和羊角鸟礼敬一番。最后,大象对所有的伙伴都恭敬顶礼。
 
从那时起,四个动物无论日常起居或者外出行走,都按长幼顺序依次相伴。大象驮着猴子,猴子肩上扛着山兔,山兔头顶站着羊角鸟,由此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
 
故事中的羊角鸟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因地当中的一世,而山兔、猴子和大象,则是后来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和阿难尊者。
 
我们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不懂得谦下恭敬的人,难以从善知识处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但因为我们无始劫来习惯了贡高我慢,想要一下子低下来很不容易,所以才有必要修习“六和敬”,来对治我们的傲慢习气。
 
总结一下,“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属于相和,即和合的表相;“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体和,即和合的本质。六和敬是僧团和合的纲领和重要保障。六和敬不仅适用于僧团管理,实际家庭和谐、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也离不开六和精神
 
可谓:
 
一句弥陀
六和共住
远离乖诤
心栖净土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净行品》十七

下一篇:学习《净行品》十六之一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