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31(农历8.5)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三十八 .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通过学习《备览》我们了解到,发戒所缘的境不出两类,即情境和非情境。昨天我们简单学习了第一类“情境”,今天来看“非情境”。
备览 芝苑又云:“(续前)二者非情境,谓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其数量,亦皆发戒。至于空有二谛、灭理涅槃、圣教经卷、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见芝苑遗编卷三 此文宗事钞。资持有释义、今引如下。
资持释云:“空有下四句别举二宝。据情非情,摄境斯尽,为遮疑滥,故须别示。上句明化相法也。佛说四谛,即摄世及出世凡圣因果。苦集道三名有谛,灭即空谛,亦名真俗二谛。次名理,即理体法也,异上空谛是教摄故。下二句即住持二宝。问:此并非情,何须重举?答:恐谓圣境非戒缘故。问:化理二法云何发戒?答:疏云,俱有损坏毁谤义故,如提婆破法之类。问:化相不明佛,住持不言僧者。答:并情收故。理中佛僧俱无别体,所以可知。地水下别举六大。上五非情,后一是情。风空及识,境相难见,故复示之,如盗戒说。又复须知,随戒多别。如淫杀等单情境也。如酒等唯非情也。如盗妄等则兼二种。谓盗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对所诳,复规利养。”见事钞记卷八
《备览》又引《芝苑遗编》中的文说:第二类非情境,指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其数量多少,受者也从这类境上感发戒体。至于“空有二谛、灭理涅槃、圣教经卷、形像塔庙、地水火风虚空识等”,皆是发戒所缘的境。
接下来,《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解释说:情境与非情境,二者即摄尽了一切境量。现在为了避免有人生疑乃至行事混滥,特别举出佛法二宝来说明非情境。“空有二谛”,指化相三宝中的法宝。佛说的四谛法,总摄了世出世间凡夫圣人两重因果。其中,苦谛、集谛和道谛名为有谛,灭谛为空谛。“空有二谛”,也称真俗二谛。“灭理涅槃”,指理体三宝中的法宝。此就圣人所证的功德而言,不同于前面佛的教法所摄的“空谛”。“圣教经卷、形像塔庙”,指住持三宝中的法宝与佛宝。
一、问:此处例举的佛法二宝,都属于非情境所摄,为何还要特别举出呢?答:恐怕有人认为圣境不是发戒所缘的境,所以需要单独列出。
二、问: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中的“法宝”,怎么也会感发戒体呢?答:《羯磨疏》中说,因为众生对圣境也有损害、毁谤的义,故须列入发戒的境,以禁防非法。如提婆达多立五种邪法来破坏佛的正法之类。
三、问:为何化相三宝中未举出“佛宝”,住持三宝中也没有说“僧宝”呢?答:因为二者并属情境所摄。此外,理体三宝中的佛僧二宝与“法宝”同体,所以在此也没有单独列出。
文中的“地水火风虚空识等”,是别举“六大”来说明所缘的境。其中,“地水火风空”属于非情境,“识”是情境。因为风、空、识三种境的形相难以见到,所以在此特别列出,提示学者。具体如盗戒中所说。
除此之外,大家还要了知,发戒的境量随着所受的戒不同而有多种差别。如淫戒、杀戒等,单从情境上发戒;饮酒戒等,唯从非情境上发戒;盗戒、妄语戒等,则同时从情、非情境上发戒。盗戒中的物主属于情境,包括三宝、人、非人及畜生。所盗物兼收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统摄情、非情境。说到妄语戒,所诳之人为情境,打妄语时内心规求的利养,则属于非情境。
补充说明 盗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对所诳,复规利养者,若据盗戒所损之物主,妄戒所诳之人,唯局有情。若论盗戒所盗之物体,妄戒所规求之利养,则兼无情。盗戒中,物主及物体最为广泛,殆摄尽一切情非情境。如下持犯篇委明。
最后,弘一律师补充说明:前文所说的“盗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对所诳,复规利养”,如果就盗戒所侵损的物主,以及妄语戒所欺诳的人来讲,唯局于有情境;如果论及盗戒所盗的物体,妄语戒所谋求的利养,则兼于非情境。盗戒中所说的物主以及所盗物的体,境量最为广泛,几乎摄尽了一切情、非情境。如后面持犯篇中有详细说明。
可谓:
众生沉沦恶业牵,
佛度众生有方便。
缘境发心纳戒体,
早证菩提利无边。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三十九
下一篇: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