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三十九

2022-09-06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2.9.6(农历8.11)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三十九.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备览》“五戒”中的“发戒境量”。



备览  芝苑又云:“且现前色心,无量劫来,今生之中,造生死业不可穷数,恶心遍布充塞法界。经云:若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若得戒者,则翻无量恶业,悉为清净戒体,为善种子,作成佛本基。南山祖师云:未受已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见芝苑遗编卷三


资持云:“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则局三千大千。今从圆意,须论十方法界。无作之体,称境而发,等法界量。”见事钞记卷八



《芝苑遗编》中又说:再者,众生现前的身心,从无量劫来乃至今生,造作的生死恶业无有穷尽,恶心遍布充满整个法界。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若能通过受戒感发无作戒体,就可以翻转以往无量无边的恶业为清净的戒体,在八识田中种下善种子,作未来成佛的本基。


南山祖师说:众生在没有受戒以前,恶心遍布整个法界。现在想要进受清净的戒法,就要在以前造恶的境缘上,皆悉生起善心。所以发戒的境量,还周遍于整个法界。


《资持记》解释说:“法界”,如果就小乘教法来讲,只局于三千大千世界。现在依于大乘圆教之意,应当论及十方法界。无作戒体,既然称于法界之境而感发,自然等同法界之量。



备览  持云:“森然万境何事非持。若不先发,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预须委学。今时昧教,谁复知之。



《资持记》中说:森罗万象的尘境,哪一境不是我们应当持戒之处呢?如果不事先在这些境上感发戒体,戒行又从哪里生起呢?由此可知,受戒前就要预先认真学习相关法要。然而,现在多有不通晓律教者,谁又能了知这些法呢?



备览  资持云:“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成善种子,作圣道基。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难酬。苦海导师,朽宅慈父。愿从今日,尽于未来,竭力亡身,常赞三宝,广度群品,少答圣慈。



《资持记》中说:受戒时通过如法观想,可以收揽法界无边的戒法,归于无尽的田当中,成为善种子,作成就圣道的本基。这样就可以将无始劫来的恶业因缘,全部转为戒善,变现前烦恼聚集的苦报身为法身之体。戒法如此殊胜,我们怎能不珍重恭敬呢?


佛的深恩厚德,众生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佛陀是生死苦海中的大导师,救度众生出离三界朽宅的大慈父。愿从今日直至未来,竭尽全力不惜生命,恒常赞叹三宝功德,广度无边罪苦有情,以此略酬佛恩于万一。


可谓:


戒法殊胜难遭遇,

众生仰凭获法益。

学戒持戒成佛道,

报答佛恩利群迷。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白露

下一篇:学习《净行品》一四八之二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