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农历9.2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四十八.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备览》五戒下的第六项“作法差别”。来看第二支“正纳戒体”。
备览 第二支 正纳戒体
此支说明正式作法纳受五戒戒体。
备览 事钞云:“作法者,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结”
资持释云:“词句分五。一陈己名。二归三宝,回向境界。三尽形等,显所期。文举尽寿,或一日夜,或月或年,随时自改。四为五戒者,正立誓也。且举满分,或一分二分,亦在临机。五如来等,结归正本也。以三宝名,通九十六种,后须显正,非同前滥,由此胜号,外道无故。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佛也。至真者,体悟无邪也。等正觉者,道同三世也。此实我归,余非敬者,故云是我世尊。前三归誓,正发戒缘,三法才竟,即纳戒体。后三归结,是嘱非体。”见事钞记卷三十九
首先,《备览》引《行事钞》的文,出示作法文句: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此亦三说,名为三结)。
《资持记》解释说:作法之词,共分五句:
一、“我某甲”:这是受者自称法名。
二、“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表明自己要归投依靠于三宝,回转趣向于殊胜的境。
三、“尽形寿”:彰显发愿受持五戒的时限。文中以尽形寿为例,实际作法,或有人受一日一夜,或受一月一年等,皆可随受者心意,改称不同时限。
四、“为五戒优婆塞”:此句是正式立下受持五戒的誓愿。文中暂以受持满分五戒为例,如果有人受一分、二分,也可临机随意改称。
五、“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这是结显归依的正境和根本。由于三宝一名在古时的印度,通于九十六种外道,前面通说归依三宝容易产生混滥,所以须在最后特别显示真正的归依处。而这三种殊胜的尊号,一切外道都没有。“如来”,意思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佛。“至真”,即体解证悟一切真理,没有丝毫的偏执与邪见。“等正觉”,说明三世诸佛,所证道同。“是我世尊”,这是说具足圆满功德的佛陀,才是我真正的归依处,余者都不是我所礼敬归依的境。
记文最后总结说,前面的三归誓言,正是感发戒体的因缘。三归依法刚一结束,即得戒体。后面的三遍归依结词,只是叮嘱,而非发戒(感发戒体)之处。
备览 羯磨注云:“三授已,告云:向授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
业疏释云:“告令戒体者,令知得时节。不比由来,说后戒相,方云受戒也。”
济缘释疏云:“多论云:有言三归竟,说一不杀戒,尔时得戒。以势分相着,本意受五故。有言说五戒竟得戒。恐有执此,故特拣之。彼论自云,诸说中,受三归已得者,此是定义。即今所取也。”见业疏记卷十
下面,《备览》接着引《随机羯磨》的注文说:三番授归依后,戒师告诉受者说:前面所授的三归依,正是感发戒体之时。现在又加三遍结词,显示五戒所归之处。
《羯磨疏》解释注文说:告知受戒的人在何时得到戒体,目的是令其了知得戒时节。这种行事不同于以往,过去有些人在完整宣说戒相后,才告诉受者已经受戒得戒。
《济缘记》解释疏文说:《多论》中讲,有人说授完三归依,戒师宣说一条不杀生戒,彼时受者即可得戒。因为五条戒的势分相连,受者本心想受五戒,所以即使只宣说一条戒相,也可以纳得五戒的戒体。也有人说,宣完五条戒相后才得戒。现在恐怕有人还会执着于这些观点,所以在此特别加以拣别。《多论》认为,在各种说法当中,受三归依后得戒,是为正义。这也正是《羯磨疏》中宣祖所取用的观点。
可谓: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每日一得】
下一篇:父母育儿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