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七十四2023.04.18.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备览》。通过上次学习我们了解到,由于无作戒体不具备色法的五义,所以说非色。今天接着来看,为何说无作戒体也是非心法。
备览 业疏续云:“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五义来证。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
济缘释云:“释非心中二。初句对简。谓无作业,体非觉知,不能缘虑,与心体异,故号非心。五下反证。心具五义,无作反之。初非虑知,即是上义。二谓顽善,无有愚智迷悟之异,故无明暗。三唯是善,非恶无记。四唯一定,故无广略。谓意根为略。四心六识,乃至心数,则为广也。五是三业造起,故非报法。”
《备览》引《羯磨疏》的文继续说:说到无作戒体非心,是因为它的当体没有缘虑觉知的功能。这一点,可以通过心法所具的五义来证明:一心有缘虑觉知的功能;二心有智愚之分;三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四心有广略二义;五心是业报所得之法。
《济缘记》解释说:疏文在解释无作戒体非心时,主要讲了两点内容。首先,第一句“体非缘知”,相对心法来做简别。无作业体当体没有觉察了知的功能,不能缘念思虑,与心法的体性不同,所以称为“非心”。疏文的“五义来证”以下是第二点,约心的五义来反证。心法具有以上五义,无作戒体则没有,由此反过来证明无作戒体非心。
接着,灵芝律师列出了无作戒体所具的五种义:
一、无作戒体不能缘虑觉知,此即上面疏文第一句“体非缘知”所说的义。
二、无作戒体是纯粹不变的善法,没有愚智、迷悟的差别,所以没有明暗。
三、无作戒体唯属善性,不通恶性与无记性。
四、无作戒体本是定法,所以没有广略之分。心法则不是这样,单说意根,则是略;广说则有受、想、行、识四心,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乃至各种心所有法。
五、无作戒体是受戒时通过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而生起的,并非由过去的业因所感招,所以当体不是报得之法。
备览 业疏云:“故成实云:如经中说,精进感寿长,福多受天乐。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
济缘释云:“引成论文二。初证非心。又二。初引初段。经文论家自引。精进是作,寿长是现报。福多谓无作增长,天乐是生报。若下论家显示经意。人心不定,岂能常善。此显无作一发已后,任运增多,不假心作,即非心义。”
接下来,《羯磨疏》再次引文作证明:所以《成实论》引经中所说,精进行善的人能感得长寿的果报,由于寿命长积累的福报也会多,未来就能生到天上享受天乐。如果单凭善心,而没有无作戒善任运增长,又怎能感得多福的果报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不可能恒常存有善心的缘故。
《济缘记》解释说:《羯磨疏》所引的《成实论》的文,可分为两节:第一节,证明无作戒体不是心法。此中又分两点来说明。第一点援引初段《成实论》的文。经文是《成实论》自行引用。经文所说的“精进”,是就造作来讲的。“寿长”是现报。“福多”,指无作戒善可不断增长。“天乐”是来生的善报。经文的“若”字以下,是论主说明经文的意。人心变化无常,哪能常保善念呢?以此说明无作戒体一旦发起,福报任运增多,不假心的造作,这便是无作戒体非心的义。
备览 业疏续云:“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
济缘释云:“二引后段中二。初引论。谓意思中无有戒体,显是非心。三性心者,谓余善心及恶无记。尔时无有作者,谓意入余性,无有造作,却名持戒。即知无作任运常存,故名持戒。以下疏家委释又二。初释尔时无有作义。由下次释三性名持戒义。”
《羯磨疏》继续说:《成实论》又云,意业的思心所中没有戒体。为什么呢?因为无作戒体一经感发,已受戒的人不论生起善心、恶心抑或无记心,也叫持戒。由此可知,彼时不能造作戒善。因为无作戒体由作戒而生,现在已经生起不善心,怎能同时生起作善的作戒,又感发无作戒呢?由于无作业体是非色非心,所以虽然有时身口意三业会生起恶法,但先前造作生起的无作业性,仍然不会失掉。
《济缘记》解释说:第二点,《羯磨疏》所引的《成实论》的后段文,又分两小点来阐释。一是引用论文说明意业的思心所中没有戒体,显示无作戒体不是心法。论文所说的“三性心”,指除受戒时所发的善心之外,余时的善心、恶心和无记心。“尔时无有作”,指意业的思心所入于其余三性心中,没有造作持戒的相状,但却名为持戒。由此就可以知道,无作戒体任运常存,所以彼时才能名为持戒。疏文的“以”字下是第二小点,宣祖加以详细解释,分为两层。先是解释了“尔时无有作”的义;“由此业体”以下,又说明了三性心名持戒的义。
可谓:
无作非色亦非心,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春华秋实当努力
下一篇:为人生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