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备览》戒体门“显立正义”的第二支“假名宗”。 备览 业疏续云:“问: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 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心生,随心无绝。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 《备览》继续引《羯磨疏》的文说:如宣祖对无作戒体的正确解义,无作戒体是由与第六意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生起的,所起的随行能够熏习识藏。它是第八阿赖耶识里的善种子,能够发起后世的习行。如此,又怎么能说一期生命结束,无作戒体便消失了呢? 回答:戒体这一善种子,是由思心所缘境发心成就的,而受戒时所发的誓愿期限是尽形寿,因此一期生命结束,愿尽戒体就谢了。思心所是随着所立的誓愿而生起的,产生的功用却远超于誓愿。这种功用是由第八识的善种子所生起的,并且随着第八识的恒常存在而不断绝。因此说,未来善乐果报的获取,是偏就由思心所造作生起的无作戒体能够发起持护净戒的随行来说的,而不约受戒时所发的虚愿来论。之所以说是虚愿,是因为受戒后只有建立起随行,才能满受戒时所发的善愿。 备览 济缘释云:“二问答释疑中,此问所来,由后圆教决此二非,以为识种。识既常存,种则无灭,即违今宗命终失义。故探取后文为难,以彰前后无违。初四句牒后圆教文也。此是者指上二非也。下二句正难。且举命终,义通四舍。 答中三。初二句总标。思即缘境之心,愿谓克期之誓。愿约下二别释。初释下句。愿有始终,故有要期谢。行下次释上句。思无限齐,故种子不亡。行即思心,行起愿后故曰超前。故下三双结。上二句结上种存,下二句结上愿谢。” 《济缘记》解释说:说到第二小点“问答释疑”中问题的由来,这是由于后面圆教宗决了此非色非心法是第八识的善种子。第八识既然恒常存在,识藏种子便永远不会消亡,戒体也理应常住不失,这就和假名宗所说的“命终戒谢”之义相违了。因此才探取后面圆教宗的文来设此问难,以彰显假名宗与圆教宗先后对无作戒体的解义并不相违。 疏文最初的四句“如正义论”等,是牒举后面圆教宗的文。“此是”二字,指的是上文所说的二非,即非色非心。疏文的下两句是正式诘难。虽然姑且举出命终这一失去戒体的情况,约义来说通于四种舍戒,即命终舍、作法舍、二根生舍、断善根舍。 疏文的答词,约义讲了三点内容。前两句是第一点总的标举。“思”,即受戒时能缘境的心。“愿”指克定了期限的誓愿,即尽形寿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的大愿。 “愿约”二字以下是第二点别别解释。前两句“愿约尽形,形终戒谢”是解释上文“要期誓愿”的义。所发的誓愿有始有终即是尽形寿,因此戒体到了命终便会谢落。“行”字以下是解释上文“种由思生”这一句。思心所不受时空的限碍制约,所以由其造作产生的业习种子,储藏在八识田中常存不灭。“行随愿起”中的“行”,即思心所。虽然思心所是随着誓愿而生起的,功用却反超于誓愿,因此说“超前”。 “故”字以下是第三点双项总结。前两句是总结说明种子常存,后两句总结说明戒体会谢亡。 下面,来看灵芝律师所作的设问。 备览 “问:此中后习,与前实法集业何异? 答:彼明业为集因,此示种能熏习。委如下说。”已上皆见业疏记卷十六 问:此处所说的善种子能起现行引发来业,并为现行所熏习,与前面实法宗所说的无作戒体能发起随行,感生集因之业,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答:实法宗认为,无作戒体是色法,随行所造之业,是感招未来果报的因。此处主要说明,无作戒体这一善种子能够发起现行,而现行又会熏种子,如是辗转相熏,能令三业转染成净。由此,无作戒体的功用得以进一步彰显。有关内容在下一支“圆教宗”里有详细说明。 可谓: 缘境发心播善种, 依戒行持方有功。 善用此心发大愿, 圆成佛道度众生。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芒种
下一篇:每日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