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桥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继续和大家分享“重走霞客路,朝礼五台山”的见闻随感。

清凉桥全景图
徐霞客在狮子窝住了一宿,第二天他继续前行。《游记》中写道:“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迥绝。”
根据《游记》中的方位和景致等描述,推测化度桥应是现在的清凉桥。《清凉山志》记载:“唐朝思昙和尚重建,历四世,至离尘和尚,不剃度,不分爨,不私蓄,不别众,凡有作务以身先之,故内外诸省皆知有清凉桥丛林者。”又据寺内碑文记载:明末有三昧寂光律师,禅栖于此,夜梦曼殊大士示以出世之道非戒不弘,乃于寺开期传戒,弘扬毗尼,故称律寺。由此可知,清凉桥自明朝以来一直是弘扬戒律之道场。
灯笼文殊故事碑记
清凉桥也名吉祥寺。寺内供奉着五台山独一无二的灯笼文殊菩萨。关于灯笼文殊菩萨,有一个传说故事:
清朝康熙皇帝来五台山寻找其父顺治,途经此地时已是傍晚,山中突然生起大雾,康熙皇帝一时迷失方向。正在焦虑慌乱之时,一位身著袈裟手提灯笼、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和尚,忽现于前。康熙皇帝急忙上前问道:“老师父,此是何处?”老和尚面露微笑道:“前面就是吉祥寺,请跟我走吧!”
康熙皇帝随老和尚前行,没用多时便走过一座拱桥,大雾弥漫之中,他看见一座寺院。此时再找老和尚,却发现老和尚已骑着老虎远去了。
清代《五台山圣境全图》中的灯笼老人形象
康熙皇帝进入寺院后,看到有一殿堂,匾额上写着“慧灯堂”三字。步入殿堂,他惊讶地发现,堂中所供之像,竟与自己刚才遇到的那位老和尚,长得一模一样。康熙皇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文殊菩萨救了自己。
我们再讲一则《清凉山志》里“老人示路”的故事:
“清释碧云,于乾隆初住清凉桥吉祥寺,常游诸台。一日晚归,至中台迷路,忽遇老人,示其归路。旋行,复回顾老人,老人即说偈曰:‘来时有路,去时便误,撑起眉头,放开脚步。月挂中峰,云消野渡,努力向前,切莫回顾。’”
这两则故事,无论是“灯笼文殊菩萨”还是“老人示路”,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面对困难和迷茫时要保持信念和勇气,在生活中拨开烦恼的迷雾,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以妙智慧来贯穿、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信心是力量的源泉。”让我们不畏艰难,努力向前!
可谓:
心与文殊不隔毫,
慧灯照亮人生桥。
清凉一步跨虚妄,
放开脚步归妙道。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〇五
下一篇:利人就是在利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