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普贤行愿品》。今天一起来看第八愿“常随佛学”的第二科:释相。释相部分包含两点主要内容:一是学本师,二是以本师来例通一切诸佛。其中,学本师又约能学和所学两方面来论。在明所学中,具体讲到了“说明因行”和“辨别果用”两小点。首先来看明因行的内容。
辛二、释相二
壬一、学本师二
癸一、明所学二
子一、明因行
经 文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此段经文简略说明了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所修之行,大意是:本师从最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精进不懈地用身命做布施,数量之多,不可称计。本师为法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所书写的佛经,堆积起来如须弥山一般高。因为重视、尊重佛法的缘故,本师甚至不惜为法舍身,更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等一切所有,以及种种难行苦行呢?为了众生,难舍能舍、难行能行,都可以做到。
也许有人会问: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此处经文为何说“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呢?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中有讲:“说娑婆世界,应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毗卢遮那佛,应说华藏世界。文隐略故,说娑婆隐释迦,说遮那略华藏,真应不二故。”
“从初发心”:《行愿品别行疏钞》中说:“发心者,所谓发大菩提心也……《智度论》中辩发心相云: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是名发菩提心。”《行愿品亲闻记》依于《璎珞经》所说,列出了十种发心求大菩提之相:
“一亲近善友。既信佛法,应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二供养诸佛。既信佛法,应供养佛。
三修习善根。既信三宝,当众善奉行。
四志求胜法。胜法即涅槃。换言之,即求证自性真如。
五心常柔和。有信心的菩萨,心不刚暴,常常柔和。
六遭苦能忍。能忍苦恼,而不怨天尤人。
七慈悲深厚。信真如体同故,慈悲深厚,利益众生。
八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宝,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觉自他平等。
九爱乐大乘。大即一心三大,乘者喻也。信而不爱,何能修证?
十求佛智慧。发菩提心,誓成佛道。”
“精进不退”:根据《行愿品别行疏钞》所说,言“精进不退”,说明并非懒惰懈怠。勇捍不退,名为“进”;万行无杂,叫做“精”。“精进”有三种:一是被甲精进,二是善法精进,三是利乐众生精进。说到“不退”,乃是不退堕的意思,也就是不退转。由此可见,发菩提心欲成佛道,必须精进不懈,永不退转,如此才能满菩提愿、圆成佛果!
可谓:
诸佛因地发大心,
种种布施修善根。
为利有情成佛道,
不忘初心砥砺行。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这样,工作就可以变成修行
下一篇:夏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