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三六

2024-07-02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三六.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接着来看戒行门第一章的内容,先来学习《行事钞》中的一则问答。




备览  事钞云:“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



《备览》引《行事钞》的文问道:现今所受的具足戒(约义来说,也包括五戒、八戒和十戒),能招感来生乐果的是受体还是随行呢?



资持释云 :“问中,上明相须,其功一等。招生感果必有亲疏,故须显示。”



《资持记》解释说:在所提的问题当中,由于前面已经说明受体和随行必须相互资助,就表明二者在对境防非方面的功用是齐等的。然而,如果约招感来生果报而论,二者必然有着亲疏之别,所以必须借助于问答来显示说明。



事钞续云:“答:受是助缘,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



《行事钞》对于前面所提的问题,自行回答道:受体是招感来生果报的助缘,作为善种子,它不具备戒行的功用,必须借助于随行来对境防非。以此持戒的随行为因,最终能够证得圣果,并非由受体来直接招生感果。由此可知,一旦登坛纳受了戒体,就要尽形寿以种种方便来正念摄护受体。此一正念流入行蕴的心识,就会发起以无贪、无嗔、无痴三善心为体的随行。这就说明,戒行需要在日用平常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当中随事而修。


如果只有受体而不建立起相应的随行,反而就会被受戒所欺,不仅得不到持戒的功德利益,还会因为犯戒而沉沦受苦。如此还不如不受戒,不受便无戒可以违犯。因此,修行之人应当了知,必须深入研习戒法,善识律教、随行、业因与果报。要知道,业因果报之理灼然不昧,并非佛所恣意虚构的。


可谓:


受随相资功相近,

招生感果有疏亲。

有受无随入苦海,

是故应当护戒行。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淡如秋水闲中味

下一篇:不辜负人生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