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接着来看戒行门第一章的内容,先来学习《行事钞》中的一则问答。
备览 事钞云:“问:今受具戒,招生乐果为受为随?”
《备览》引《行事钞》的文问道:现今所受的具足戒(约义来说,也包括五戒、八戒和十戒),能招感来生乐果的是受体还是随行呢?
资持释云 :“问中,上明相须,其功一等。招生感果必有亲疏,故须显示。”
《资持记》解释说:在所提的问题当中,由于前面已经说明受体和随行必须相互资助,就表明二者在对境防非方面的功用是齐等的。然而,如果约招感来生果报而论,二者必然有着亲疏之别,所以必须借助于问答来显示说明。
事钞续云:“答:受是助缘,未有行功,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
《行事钞》对于前面所提的问题,自行回答道:受体是招感来生果报的助缘,作为善种子,它不具备戒行的功用,必须借助于随行来对境防非。以此持戒的随行为因,最终能够证得圣果,并非由受体来直接招生感果。由此可知,一旦登坛纳受了戒体,就要尽形寿以种种方便来正念摄护受体。此一正念流入行蕴的心识,就会发起以无贪、无嗔、无痴三善心为体的随行。这就说明,戒行需要在日用平常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当中随事而修。
如果只有受体而不建立起相应的随行,反而就会被受戒所欺,不仅得不到持戒的功德利益,还会因为犯戒而沉沦受苦。如此还不如不受戒,不受便无戒可以违犯。因此,修行之人应当了知,必须深入研习戒法,善识律教、随行、业因与果报。要知道,业因果报之理灼然不昧,并非佛所恣意虚构的。
可谓:
受随相资功相近,
招生感果有疏亲。
有受无随入苦海,
是故应当护戒行。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淡如秋水闲中味
下一篇:不辜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