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三七

2024-07-09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三七.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一起来看《资持记》对于《行事钞》的回答,所作的释义。




备览  资持释云:“答中二。初对显亲疏二。上二句明受疏也。必下明随亲也。以坛场初受,顿起虚愿,对境防约,渐修实行。行即成因,因能感果。故业疏云: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然受随二法,义必相须,但望牵生,功有强弱。随虽感果,全自受生。受虽虚愿,终为随本。是则悬防发行,则受胜随微。起习招生,则随强受弱。教文用与,学者宜知。


《资持记》解释说:《行事钞》的回答,可分为两节。第一节,对望犯境来显示招生感果的正因和助缘。又分两小节。前两句是第一小节,说明受体为助缘。钞文的“必须因随”下为第二小节,说明随行为正因。


由于在坛场初受戒时,只是顿时发起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虚愿(指尚未实行的誓愿),所以受戒后还要依体起行,对境防范约束身口意三业造作非法,渐渐步入持戒修行的正轨。此随行即是成就三乘圣道的正因,必能感得三乘圣果。因此《羯磨疏》中说:所以要偏重强调随行能发起后世的等流习气,而不约虚愿能招感未来的乐果来论。


然而,受戒与随行这二法,约义来说又必须相互资助与补给。只是在牵生感果方面,二者的功用有强弱之别。随行虽然能够招感来生的果报,然而它完全是由受体所产生的;受体虽然是虚愿,但终究是随行的根本。因此,若从悬防过非发起持戒之行来说,则受体的功用殊胜,随行相对微弱;如果约生起持戒的习因、招感来生的乐果来论,则随行的功用强胜,受体的力量微弱。《行事钞》的文,从多个角度分析、阐明了受体与随行的功用,以及二者必须相互资助的道理,希望学习的人能够清楚了知,并且学以致用。



故下二别彰行相。又三。初成随之相。一受等者,举始终也。方便者,对治智也。正念者,摄妄缘也。护本受者,随顺义也。入行心者,即示二持成业处也。三善体者,明业性也。则明等者,示必修也。以知感果功在随中,则知徒受不持无益矣。



钞文的“故知一受”下面是第二节,特别彰显随行的相状。又分三小节。第一小节,说明成就随行的相状。钞文的“一受已后,尽寿已来”,说明一经受戒后,随行应贯穿于受戒人的一生。“方便”,指能够令自己远离缘非的智慧。“正念”,指收摄虚妄攀缘的心,令其归于正念。“护本所受”,说明随行应顺于受体。“流入行心”一句,显示行蕴是止作二持的成业之处。“三善为体”,说明随行的业性是纯善的。钞文的“则明戒行随相可修”,显示必须在日用平常的语默动静中持守戒律。了解了招生感果功在随行这一道理,就会懂得只受戒而不持戒,是没有真实利益可言的。



若下明无随之失。为戒欺者,功业深重,犯致大罪。故不如不受者,激励之切,非抑退也。是下结诰。行者之言,通嘱末代也。令善识者,诫精学也。一须识教,教有开制。二须识行,行有顺违。三须识业,业有善恶。四须识果,果有苦乐。必明此四,始可摄修。业性等者,如向所明,顺持违犯,善恶因果,皆如业理。非妄抑扬,令生信故。灼,明也。”已上皆见事钞记卷十六



钞文的“若但有受无随”下是第二小节,说明没有随行的过失。“反为戒欺”是说,虽然受戒的功德大,但如果只受不持,犯戒的罪过也是很重的。因此,“不如不受”一句,是道宣律师激励修行人要严持净戒的恳切之词,并非阻止他人受戒,劝导他人退心。


钞文的“是故行者”下是第三小节,总结劝勉。“行者”是通泛地嘱咐末代的修行人。令行者“善识”,这是告诫修行人要精进深入地学习戒法。具体来说,应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必须通晓律教,律教有开缘、有遮止;二是必须了别随行,随行有顺教、有违教;三是必须明了业因,业因有善恶之别;四是必须识知果报,果报有苦乐之异。只有明练通达以上四点,才能做到摄修三业,持戒清净。


钞文说到“业性灼然,非为滥述”,正如前面所说,顺于受体即是持戒,乖违受体则是犯戒,善恶因果之理,都是顺于业果法则的。佛及祖师并非妄自呵斥犯戒、赞叹持戒,而是为了令众生深信因果、执持净戒的缘故。钞文的“灼”字,是鲜明、透彻义。


可谓:


戒为圣道之本基,

徒受不持诚可惜。

教行业果须善识,

摄修无违顺佛意。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总会得到命运的眷顾与祝福

下一篇:韦驮菩萨圣诞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