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 备览 资持云:“圆修者,既知受体,当发心时为成三聚。故于随行,随持一戒,禁恶不起,即摄律仪。用智观察,即摄善法。无非将护,即摄众生。因成三行,果获三佛。 《备览》引《资持记》的文说:说到随行,圆教宗认为,既然已经了知戒体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受戒时就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以此来成就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样以来在随行当中,随持任何一条戒,都能禁止恶法不令生起,这就是摄律仪戒;用智慧来观照、觉察身口意三业,令其远离缘非,勤修诸善,即是摄善法戒;所做的一切断恶修善之行,无非都是为了利益度化众生,此即是摄众生戒。如是因地上成就了三聚净戒的三种行,果上便能证得法报化三身佛。 由受起随,从因至果。故业疏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等。又云:终归大乘,故须域心于处。又云:既知此意,当护如命如浮囊。略提大纲,余广如彼。咨尔后学,微细研详。 由受体来发起随行,此三聚净戒的因行即能成就具足法报化三身功德的佛果。所以宣祖在《羯磨疏》中说:因此持戒修行的人应当恒常思惟,此声闻戒法即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又说:受戒时如是发心终将归于一佛乘,所以必须将心安住在大乘佛道上。又说:既然懂得了犯戒即是染污心识、增长生死的道理,就应当摄护戒体如同爱惜生命与渡海的浮囊一般。在此约略地提示了三聚净戒的大纲,其余更为详广的内容,可查阅《羯磨疏》。希望后来的学戒者,能够细致深入地研读、详究其中的义理。 且五浊深缠,四蛇未脱,与鬼畜而同处,为苦恼之交煎,岂得不念清升,坐守涂炭。纵有修奉,不得其门,徒务勤劬,终无所诣。若乃尽无穷之生死,截无边之业非,破无始之昏惑,证无上之法身者,唯戒一门最为要术。 身处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恶世的凡夫,被种种恶业所缠缚,未能脱离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身,内心的贪嗔痴三毒炽盛不息,为各种痛苦烦恼所煎熬,因此怎么能够不求生清净的佛国土,而甘于在三界中流转受苦呢?然而,如果不懂得学戒持戒,纵使对于佛法有所修习,也无法踏上解脱的正途。到头来只是徒劳辛苦,终究不能抵达涅槃的彼岸。如果想要止息无穷的生死轮回,截断无边的恶业过非,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妄惑,证得无上的法身理体,唯有持戒一门是最为关键的修道基址与下手处。 诸佛称叹遍在群经,诸祖弘持盛于前代,当须深信,勿自迟疑。固当以受体为双眸,以随行为两足。受随相副,虽万行而可成。目足更资,虽千里而必至。自非同道,夫复何言。悲夫。”见事钞记卷十六 十方诸佛对于戒律的称叹遍布在各类经典当中,时下律宗的祖师大德弘扬、持奉戒律的风气也远盛于前代。因此,学佛修行之人千万要深信持戒的功德,不可再有任何的犹豫和怀疑。一定要以受体为双眼,以随行为两足。受体和随行若能相互辅助,即使是六度万行也可以成就;眼睛和双足若能互相配合,虽是千里之路也必能到达目的地。了解了这些道理,如果还是不肯学戒持戒,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那实在是太可悲、可叹了! 以上祖师劝勉后人精研毗尼、清净持戒之语,可谓悲心切切、语重心长。对此,我们实在应当认真思惟、努力奉行,如此才不负祖师的教导与拔济之恩啊! 可谓: 身处五浊应思惟, 三毒交煎实可悲。 普愿同修三聚戒, 广利群生永不退。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劳谦二字,受用无穷
下一篇:一切从恭敬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