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无量寿经》。今天一起来看“修法身行”,即法藏菩萨为成就法身而修的种种功行。 经 文 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这部分经文,约义来讲有四点主要内容:一、明离烦恼;二、明修善法;三、明离恶业;四、重明修善。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点:说明修习离烦恼行。 经 文 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法藏菩萨远离了一切烦恼,不生一念三恶觉(欲觉、嗔觉、害觉),不起一念三恶想(欲想、嗔想、害想),不耽染一丝一毫的六尘境界,修诸忍力具足成就,为度众生从不以苦为苦。法藏菩萨少欲知足,没有任何贪嗔痴烦恼,恒时安住在甚深的禅定之中,并且智慧如涌泉,通达无障碍。法藏菩萨也没有丝毫的虚伪、谄曲之心,颜色和悦,慈心爱语,谦卑有礼,如纯孝之子敬顺父母一般,承事供养一切众生,令众生欢喜。 “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这句经文是赞叹法藏菩萨,从发愿始至不可思议劫内,从不起三恶觉与三恶想。未对境界时,预先生起思量,名为“觉”。如欲觉、嗔觉、害觉等三恶觉。境界现前,对缘生心,名为“想”。如欲想、嗔想、害想等三恶想。想取境时,觉必相应。三觉不生,三想也不生。如《大集经》中说:“去离欲、嗔恚、害觉故,名无尘垢。” “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不着”,即不贪着。“色声香味触法”是六种尘境,由于能染污心识,故名为尘;又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亦名六贼。 《佛学次第统编》就六尘的内涵阐释说: 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唐朝的庞蕴居士有诗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可见,若能不执着于尘境,心就会远离尘劳、安然自在。 可谓: 法藏菩萨发弘愿, 精进不懈勤实践。 不染六尘断烦恼, 极乐净土法身现。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今天的宝贝,明日的累赘
下一篇:一辈子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