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普贤行愿品》。今天一起来看“别发十大愿”的第二门:修行二利愿。 丑二、修行二利愿 经 文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愿包含两首偈,大意是普贤菩萨言:愿我永不忘失发菩提心,精勤修习各种清净的波罗蜜行,灭除业障垢惑究竟无余,成就世出世间一切妙行。愿我于种种惑业、魔境及世间道中,皆得自在解脱,犹如莲华般不着于水,也如日月一样不住于虚空。 “勤修清净波罗蜜”:“波罗蜜”,华言是到彼岸、度、事究竟等。意思是,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行愿品亲闻记》中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等十波罗蜜,“皆真如行体。随顺真如布施持戒,乃至圆满智波罗蜜,故云清净波罗蜜。真如本自清净故。” 下面,依于《行愿品别行疏钞》等所说,简单介绍一下十波罗蜜(十度)。 一、布施度:布施大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等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 二、戒度:防非止恶名为戒。戒也有三种: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普遍利乐一切众生。菩萨通过执持净戒,能断除身口意一切恶业,故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三、忍度:忍即安忍。谓忍受一切有情的骂辱击打、外界一切寒热饥渴,以及审谛观察一切诸法无灭无生而能忍证等大行。 四、精进度:勇捍无退名为进,万行不杂叫做精。菩萨通过精进修习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五、禅度:止观双运名禅。禅也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等。谓思惟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 六、慧度:谓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以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慧能对治愚痴无明。 七、方便度:摄化自在,应变随时,善离过非,名为方便。方便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这是说以前六度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善巧。谓一一皆为拔济广大有情故。 八、愿度:谓修习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大愿。专心向乐,乐求不退名为愿。愿也有二种:一求菩提愿,二利乐他愿。 九、力度:有胜堪能,不可屈伏,名为力。力也有二种:一思择力。思惟抉择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谓修万行时,不退不屈。由此二力,能令前六度无间无断,长时现行。 十、智度:指修自利利他之智。第六慧度是观空理之智慧,而第十智度为照有相之智慧,所以此二度相对来说各有侧重。 “恒不忘失菩提心”:《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这是为什么呢?《行愿品亲闻记》解释说:“不回向菩提,即落人天富贵,而成出世魔业。我等修行亦复如是,皆当称性清净,回向佛果菩提。” 《华严经》中有一段譬喻,形象地说明了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 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发菩提心对于成就佛果来说,可谓必须之行。因此,让我们努力学习普贤菩萨,“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为了自他的究竟安乐而奋力前行,永不退转! 可谓: 普贤行愿常精进, 十波罗蜜利众生。 发菩提心不退转, 无上佛道誓愿成。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小 寒
下一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一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