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观世音菩萨20200312.wav
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无论您在何处,让我们一同忏悔祈愿:
一个多月来,举世瞩目的全民抗“疫”战,不仅展示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强大优越性,也展现了我国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经济繁荣之雄厚国力。同时,还彰显了举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之民族性格,更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慈悲爱护,医护人员的无我奉献以及各行各业爱心人士的良善品德。这份慈爱、奉献、良善, 正是《普门品》中表述的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用来指导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和觉悟的。《普门品》不仅歌颂了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妙用,还称扬了菩萨利益有情的殊妙智慧。作为一名佛弟子,在受持读诵《普门品》时,要体会其中深意,要学习观世音菩萨,要发愿做观世音菩萨,令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遍满人间。《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是大乘佛法之精髓,离开慈悲,就没有诸佛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出于对众生的无限慈悲,才示现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应身,来给予众生利益安乐、救拔众生出离苦海的。是故佛陀赞叹:“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依此教义,一切众生都具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特性。若能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来练习,就能开显心相续中的慈悲本性,继而生起身语意三业之慈悲。身慈悲、语慈悲:即行为、语言的慈悲。持守戒律,可成就身语二业的慈悲。譬如五戒,不杀生而仁慈、不偷盗而重义、不邪淫而有礼、不妄语而诚信、不饮酒而明智。这不仅是为人的道德基础,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慈悲心在身语二业上的具体表现。当此等善行被反复强化、熏习,并转变成一种习惯时,自然能够身心祥和、善待自他、利益社会。意慈悲:身语二业由意业主导、支配,故《法句经》云:“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可见,修习“意业慈悲”至关重要。南传《小部经集》中“应作慈爱经”所教的方法是:凡有生命者,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可见或不可见,或近或远,或生下或有待生下,皆为之祈愿,愿一切众生都快乐!《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列举的一百四十一种“善用其心”,堪称大乘佛法的慈心修习法。例如:“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若能依于此法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心心利益众生,念念不忘菩提,久而久之,内心就会充满对众生的慈爱。行住坐卧、举手投足,自然流露出和蔼、慈祥与友善。《增一阿含经》云:“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吾昔着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净行品》中,文殊菩萨说:“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象征着大慈大悲理念的观世音菩萨,所说、所行、所想,皆是为了给众生带来吉祥安乐。慈悲既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也是佛弟子的一份社会责任。这种精神与责任能为整个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最终令世界充满大爱!
遍尘刹国悉现身,
尤怜娑婆世界人。
不到众生皆成佛,
莫息寻声救苦心。
上一篇:奉事师长 | 第三篇
下一篇:九品莲花开 | 第二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