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莲花开 | 第十二篇

2020-05-22    作者:编辑部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九品莲华开(十二)20200522~1.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无论与谁相处,我的习惯是为对方祈愿,真心地希望对方好。无论对方怎样对自己,都是在帮助自己成长。因此,把对方看成是老师,从内心说声:谢谢!



昨天我们学习了九品往生观“上品上生”应具备的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若能具足发起这三种心,就一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今天再来学习三种行,这三种行若能具足,亦决定往生。哪三种行呢?我们来看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经文的大意是说,又有具备三种行的众生,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是修三种行,义也兼发三种心,为什么呢?因为发了上品心必定会修三种行,而能修三种行,也离不开兼发三种心。

 

第一种行,“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此行对应于三心中的至诚心。“慈心不杀”,不杀害众生就是有慈心的表现。无论出家在家,杀戒都是根本戒,学佛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具诸戒行”,这是告诉我们,佛的七众弟子,应当各自守持本位戒行,三品往生都离不开持戒。

 

第二种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此行对应于三心中的深心。对于大乘经典不仅要读,还要练习背诵。有位老和尚说:“常常看经,便是与佛谈心。”“方等”,说的是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揭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有佛性皆可成佛。此佛性“周遍曰方(实相妙理,遍于诸法),人人本具曰等”。

 

对于大乘经典需要学习理解,理明而后发心广大,开发智慧,才能真学实修。如果不学《观经》,怎么能知道修十六观呢?天天串习佛法,耳熏目染,慢慢就会熟悉起来。知道自己的习气在哪里,相应地给予对治。例如,缺智慧修智慧,缺福报培福报,少慈悲修慈悲,业障重多忏悔。因此,若求上品上生,不仅要念佛,还要多受持大乘经典。

 

第三种行,“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此行对应于回向发愿心。关于“六念”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念佛:念佛的恩德和功德,能拔除一切众生之苦。发愿:我要向佛学习。

 

二、念法:念佛说的一切正法是无上妙药,能救疗众生危难疾苦。发愿:我要如理如法证得,并救度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佛的弟子,为世间福田。发愿:我应皈依供养。

 

四、念戒:念佛制定的戒律,防止一切恶,发起一切善。发愿:我应当精进警惕,纤毫无犯。

 

五、念施:念佛说的六度中的布施度,能救人苦难,去除悭贪的习气。发愿:我应当以布施普度众生。

 

六、念天:念修善得善果可生天上,得到福报快乐。发愿:我应当勤修善业,感得人天福报,受众生尊重敬仰而引导大家学佛。我们修净土法门,不求人天福报,念佛求生净土才是归宿。

 

以上所说三种行与十六观之前所讲的净业三福,在内容和义理上都是相通的,只是广略有别而已


第一种行的“慈心不杀”,含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的世间善法。“具诸戒行”,则含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的出世间福业。第二种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正是净业三福里的第三种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无论是三心、三行还是三福,其主旨无非断恶修善,具诸戒行,发菩提心,同生极乐

 

总结来说,上品上生须具三心、行三行。也就是说,要有大乘心(发菩提心)、大乘解(读诵大乘)、大乘行(修六念等)以及大乘信(深信因果)和大乘愿(发愿回向)。

 

经文: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这是说,具足三行功德,少至一日多至七日,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阿弥陀经》中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的专修,举少况多,是为彰显功德殊胜。功夫成就,定得上品上生

 

正谓:

 

一声佛号一声心,

声声念向大慈尊。

逃逝游子始得归,

圆发三心行得真。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九品莲花开 | 第九篇

下一篇:九品莲花开 | 第十篇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