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父母

2020-03-18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孝养父母0318.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和大家分享几句近期感言:

 

迟到的春天

并不能阻止希望的来临

当迈出家门的时候

却开始担忧世界

无论哪个国家有了灾难

都会打扰世界的宁静

无论哪个人生了病

都会让人类多一分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行动

 

也许作为个人,你我的力量很微小。但只要天天坚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我们就是在为世界好起来做贡献!让我们相互鼓励、坚持到底……



 

今天谈谈:

 

孝养父母


 

常有人问:佛法浩瀚无边,应从哪里学起?

 

古人的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佛陀教导的修学次第: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鸟巢禅师回答白居易居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即是增上戒学;众善奉行包含了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讲得比较通俗易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说,学佛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应当竭尽孝忱奉养父母,至诚恭敬奉事师长;对一切众生充满慈悲心,不造杀业;修习十善业道。这四种行为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本条件。 


父母恩重



  
《杂宝藏经》云:“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孔子谈孝


  
世间儿女应怎样孝养父母?孔子教了很多方法,例如:
 
“父母唯其疾之忧。”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日为孝的人,认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孝顺了。然而,对于猪、狗、牛、马等家畜,也能养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养活父母和养活家畜有什么区别
 
“色难。”对父母应保持和颜悦色,不要给双亲脸色看,否则也会让父母心里难过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讲一个故事: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悲哀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理解,这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明白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这天感觉不到疼痛,明白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悲哀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佛门至孝



  
佛弟子当如何孝养双亲呢?莲池大师一言“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道出了究竟之孝。
 
“尘”是尘埃,“垢”是垢染。父母双亲乃至历代宗亲解脱了生死烦恼,做儿孙的才算圆满了孝道。为了帮助父母早日脱离苦海,佛弟子当精进修道,慈心度化。
 
《地藏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曾作婆罗门女及光目女。二人为救母亲脱离三途等苦,于三宝边广行诸善,并发愿度脱三恶道及一切罪报众生,方成正觉。由其行真愿笃,至孝感通,终令其母出离三途,得获安乐。
 
《盂兰盆经》中佛陀教导:“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在佛教里,子女对父母之孝,通常归纳为三种:赡养父母是小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孝
 
佛陀出生后第七天生母就往生了,故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抚养长大。一次,阿难对佛说:“姨母对您的恩那么大,您应该报答呀!”佛说:“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这是说佛度大爱道,令其听闻三宝名,即已酬其重德。由此可知,真正地孝顺父母,不仅要从身体上照顾他们,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归信三宝,让他们得到佛法中的真正法喜、快乐!

圆满孝道



  
从孔子谈孝到佛门至孝,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先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嘉言懿行,指引着我们圆满孝道。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对于父母,我们要心存敬、语柔顺、面和悦、行笃厚,引导父母归依三宝,断恶修善,这样才不负为人子女应尽之责啊!
 
最后,让我们一起诵习念恩偈,回向天下父母,现在者身心康宁,福慧增长;过去者,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父母生养教
悲流恒无尽
随子生忧喜
慈爱过己身
观今思既往
恩念正等齐
纵使两肩负
何能报万一

无阿弥陀佛!




上一篇:相遇春天的第一个朋友

下一篇:念佛是最好的祝福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