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格言联璧》十七之三

2020-09-07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0.9.7(农历7.20)学习《格言联璧》十七之三.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继续学习格言“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今天来看第三句:“福生于清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的福报要从清廉、节俭中积累。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衣食无忧,事业有成。尤其在家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满,一切顺顺利利。但我们要知道,福报不是天定的,更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佛教注重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种善因,自然感得善果。
 
东汉名臣杨震为官清廉,有人在夜里给他送金子,杨震拒而不受。来人说:“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正色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杨震的清廉给后代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建立了家风。后来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有福报,在朝为官。
 
福报还可以从勤俭节约中积累,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格言;国家领导人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的经验。可见,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少欲知足,更是佛陀所赞许的一种生活态度。在佛教典籍中,处处可见世尊让我们放下内心的贪念,简单质朴地过生活。历代的祖师大德莫不婆心切切地教导我们,培福不如惜福,并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在佛教看来,培植福报的方式有很多。《佛说布施经》中,佛陀开示弟子们布施能得到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隐、成就辩才。
 
《师子月佛本生经》云:“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这告诉我们:因持戒而得到的功德是可以仗恃依怙的,福报也会恒常跟随自己。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在罽宾国靠近僧伽蓝的地方,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害人。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入于禅定,用种种神通力,也不能驱逐此毒龙。后来有一位僧人,仅对毒龙说了一句“贤善,远此处去”,毒龙就离开了。
 
五百阿罗汉问这位僧人,用何神通降伏毒龙。僧人说:“我不以禅定力,只是平生严持佛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由此可知,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
 
可谓:
 

一句弥陀,

知因识果。

培福惜福,

持戒解脱。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净土三资粮 | 小结

下一篇:相约清泰莲畔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