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塔

2020-04-01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绕塔20200401.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新的一天,让我们多闻多思,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开开心心,福慧增长!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经行”,今天来谈谈:

 
绕 塔
 
塔是梵语塔婆的略称,华言高显处、功德聚等。塔分圣人塔、凡夫塔。圣人塔包括佛塔、声闻塔和辟支佛塔。恭敬、礼拜能获得福报的是圣人塔。在圣人塔中,佛塔又是最殊胜的。佛塔是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主要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塔。

见佛塔时


  
佛在世时,很多道俗弟子,都会向佛请头发供养,装在金银等小塔中,随身持行。依《四分律》记载,佛在世的时候,发塔是最早出现的。缘起是,当时有一位王子,出征前向佛求索头发带在身上。王子得胜回来后,就建了佛的发塔。
 
《华严经·净行品》云:“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这是说,见到佛塔的时候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都如佛塔一样尊贵,得受人天的礼拜供养。
 
实际上,作为佛弟子,除了恭敬佛塔、三宝外,还要恭敬、尊重他人。不轻视他人,也是得到他人恭敬之因。再者,最不可忽视的是,尊重自己的善根、佛性。“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只有精勤修学佛法,解脱成佛,才对得起自己的佛性,不辜负诸佛菩萨的拔济。
 

敬心观塔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仰佛塔的时候,应如是发愿:“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的功德,受到诸天及人的瞻仰。
 
瞻视佛塔的时候,应起虔敬之心,念想诸佛的功德,高过须弥,深于巨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人自身都藏有无价珍宝。愿所有闻到佛法的人,都能以虔敬心,借助三宝、佛塔的殊胜境缘,开发自身本有的佛性宝藏,早日成就佛道。

 

顶礼于塔


   
当我们顶礼佛塔的时候,应当发愿:“顶礼于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这是说,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的无见顶相。佛顶有像发髻形肉块隆起,称为肉髻相。于此相中,一切人天不能见到顶点,故名无见顶相。
 
佛塔是敬田,如果能够虔诚地礼敬佛塔,就能获得无量福德,同时也是得无见顶相的因行。恭敬礼拜佛塔的功德非常大,佛说:“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我们虽然没生在佛世,但如果有因缘亲睹佛塔,一定要虔诚礼拜,恭敬供养,好好发愿。
 

右绕于塔



  
所谓右绕于塔,是说在佛塔旁经行时,要以佛塔为中心,围绕着佛塔向右旋转而行。按照印度民间的风俗,右绕表示随顺、吉利,左绕表示逆、乖违、凶险。因此,当菩萨右绕佛塔的时候,就应借助这个事相来发愿:“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随顺佛的教法而行,没有违逆,获得一切智慧。
 
绕塔是一种修行方法,有着一定的仪则。《三千威仪经》云,绕塔有五点注意事项:一、要低头看视地面。二、不得蹈杀地上的虫蚁。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在塔前的地上涕唾。五、不得与人讲话。
 
《提谓经》云,于塔前散花、烧香、燃灯、礼拜,即是供养。佛说右绕于塔得五种福报:“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
 
《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也讲述了右绕佛塔的种种功德,如:“在在所生处,远离于八难,常生无难处,斯由右绕塔。仪貌常端正,富贵多财宝,恒食大封邑,斯由右绕塔……”这是说,右绕佛塔的功德非常殊胜,可感得在在处处远离于见佛闻法的八种障难,常常生在无难之处。又可以获得举止优雅、相貌端正、富贵多财、饮食丰盛等果报。
  

绕塔三匝


  
我们绕佛塔,常是三匝。三匝,即按顺时针绕塔三圈,表示清净三业,得值三宝,除贪嗔痴三毒,灭三恶道。
 
绕塔,就事相来说,是指身体巡绕外在有形之塔。约理来说,塔代表心,绕塔正是提醒我们,当修觉悟之行,令正法巡绕于心,念念不停。过去诸贤圣都修行此道法,直至涅槃。
 
佛道是如来历劫所行的殊胜之道,也是每位佛弟子尽未来际要走的路。只有勤求无歇,才能快速达到目标。因此,借助于绕塔三匝的事相,我们应当如是发愿:“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精勤不懈地追求佛道,不论遇到怎样的境缘,内心都毫无懈怠、停歇。
 
最后,让我们以古德的一首偈来共勉: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就在灵山塔下修。
 
南无阿弥陀佛!
 
........................ 

注:

八难:指不得遇佛、无法听闻佛法的八种障难,又称八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牲、长寿天、北俱卢洲、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上一篇:经行

下一篇:出离心 | 第一篇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