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格言联璧》二十七之一

2020-09-25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2020.9.25(农历8.9)学习《格言联璧》二十七之一~1.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格言:“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

 
这是提醒我们:不仅要听一个人怎样说,还要观察他怎样做,这是选用人才的方法;只按他人所说的善法去做,不问他的行为表现如何,这是择善而从的方法。
 
格言前一句告诉我们,选用人时要“听其言,观其行”,强调为人要言行一致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尤为提倡“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即人类本有的道德意识,行是指人的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若能真切笃定地明白道理,必会有相应的行动产生;若能觉察明了当下所做,必是真正了知了其中的道理。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言出必行,诚实守信。

已故著名画家李苦禅不仅画艺精湛,而且人格质朴。他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心中很是不安。随即作画,整整画了一百枝卓尔不俗的莲花,题名为“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以此来祭拜老友。

事后,李苦禅一再叮嘱他的儿子:“今后再有人要画,及时提醒我,不可失信啊!”由此可见,一位国画大师的高尚人品。

经中说:“能如说修行,利益诸众生。”这是对菩萨言行如一,能说能行的要求。


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印度有位须陀须摩王,精进持戒,从不失信于人。一天他出城游玩,遇到一位婆罗门上前乞讨。他欢喜允诺回宫后即行供养。没想到正玩到兴头时,被鹿足王捉持而去。须陀须摩王泪如雨下,非常伤心。鹿足王见了,嘲笑他贪生怕死。须陀须摩王说:“我不是怕死,而是悔恨对别人失去了信用。我有生以来,从未失信于人。”于是,他把先前答应供养婆罗门的事,讲给了鹿足王听。


鹿足王感觉须陀须摩王很诚实,十分难得,便允许他回去供养婆罗门,并要求七天内返回。须陀须摩王回国后广行布施,并立太子为王。举国人民都劝他不要回去,可他却坚持要言而有信,并说了一首偈:“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须陀须摩王如约归来,鹿足王见后十分震撼感佩,发愿要学习他的德行。于是亲自将他送回了国,并释放了先前掳来的九百九十九位小王。


做人要讲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品格!

 
可谓:
 

一句弥陀,

言行如一。

学佛学真,

不骗自己。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格言联璧》二十七之二

下一篇:学习《格言联璧》二十六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