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资粮 | 小结

2020-05-09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096 净土三资粮 小结 2020.5.9(农历4.17).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古人言:“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用到学佛修行中,实际没有离开学习——总结——进步,再学习、再总结、再进步这样一个过程。学习永无止境,所学应投入到实践中去应用。




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学习经文和祖师大德的言教,对于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均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对这部分内容,来做个小结。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这十六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净土法门的修行要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我们修学佛道的通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宗要。下面,让我们以彻悟大师的言教,来进一步巩固和增上对念佛法门的信心。

 

生出离心

 

大师云:“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

 

古人说,生死事大。我们对于生死,要有畏惧心、厌离心,对于了生死,应生勇猛心、精进心。

 

发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大心不发,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这是说,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在追求解脱成佛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一起成佛。只有发菩提心,才能够与自己的佛性相应,得到诸佛菩萨的加被。

 

深信切愿 

 

“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念佛法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殊胜成佛之道。真能发起真信切愿,一心一意持念佛名,就一定能够横超三界,生西方安乐国。

 

持佛名号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


十种信心

 

彻悟大师说,修净业者,应当具备十种信心。哪十种呢?

 

一信生必有死。”《无常经》言,“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既知决定要死,自己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死后的去处,就应当选择西方极乐净土。为此,定当精进念佛修行。

 

二信人命无常。”佛问人命在几间,比丘回答呼吸间。佛说汝知道也。既知生命在呼吸间,就要放下对此世界的贪著。早晨起来,低头看看自己还活在人世间,应当生起庆幸心、感恩心,精进念佛修行。

 

三信轮回路险。”“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决定相信六道轮回中,得人身难。人生短暂,应善加利用。不求人天福报,只为往生极乐净土,精进念佛修行,备办解脱资粮。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决定相信轮回险恶,一旦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再获人身难之又难。因此应生珍重心,精进念佛修行。

 

五信佛语不虚。”《遗教经》云,“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不信佛陀我信谁?决定相信佛是真语者,常随佛学,如说而做,精进念佛修行。

 

六信实有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对此要决定相信,毫无怀疑,为生西方极乐净土,定当精进念佛修行。

 

七信愿生即生。”经云:“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决定相信教理行果,前贤大德已做榜样,只要自己真信、切愿、实行,亦可如是成就。为此,定当精进念佛修行。

 

八信生即不退。”经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相信往生西方永不退转,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为生极乐净土,定当精进念佛修行。

 

九信一生成佛。”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决定相信往生西方,成佛无疑。为早日成佛,定当精进念佛修行。

 

十信法本唯心。”决定相信《观经》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解脱成佛,定当精进念佛修行。

 

对于以上十种信心,彻悟大师总结说:“若能具足这十种信心,就像手中握着索回己物的凭证,对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来说,那还有什么困难可言呢?”

 

最后,以彻悟大师的一首净土诗,与大家共勉:

 

划断尘缘百不思
通身著力念阿弥
娑婆深厌轮回苦
早向花池占一枝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欲速则不达

下一篇:学习《格言联璧》十七之三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