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20(农历7.23)学习《净行品》一四七之一.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净行品》开篇的长行,来看经文:
经文 佛子!菩萨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坏身语意业?云何得不退转身语意业?云何得不可动身语意业?云何得殊胜身语意业?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
这段经文主要就如何令身语意三业离开过失、成就功德发起征问。
第一问“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是总显三业无过。接下来的八问是别显三业无过,其中前两问是显离过,后六问是显成德。最后一问“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是总的标明三业无过的因。
这十问中所列的无过失、不害、不可毁、不可坏、不退转、不可动、殊胜、清净、无染、智为先导身语意业,均是佛所具足的、与众生不共的。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经文。
第一问“云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华严经疏钞》云,“若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常无失故。”这是告诉我们,凡事若能以智慧为先导,不随顺烦恼习气而行,就能令身语意业远离过失,恒常清净,如佛一样具诸功德、度生自在。
第二问“云何得不害身语意业”:《华严经疏钞》云,“不随于嗔故不害。”《俱舍论记》中也有讲:“言不害者,谓无损恼者。心贤善性,无损恼他,名为不害。”由此可知,不嗔恨恚怒损恼众生,常怀慈心,则能成就无有损害的身语意业。
《遗教经》中佛教导我们:“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了解了嗔恚的过患,我们就要多多修习慈悲观,来调伏内心的嗔恚烦恼。
第三问“云何得不可毁身语意业”:《华严经疏钞》云,“不随于慢故不可毁。”又说:“由无余惑不可讥毁故十王敬护。”这是告诉我们,不随顺于骄慢,持心谦下,断诸烦恼,则能成就不可毁身语意业,得到天龙护法等的爱敬拥护。
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的袈裟不小心拖到了地上,一位小沙弥见到后,走过去悄悄地说:“尊者,您的袈裟未着齐整。”
听了这话,舍利弗尊者立刻把袈裟整理好,合起掌恭敬地对小沙弥说:“谢谢您老师,我把袈裟搭好了!”此后,舍利弗尊者一直称这位小沙弥为“老师”。
尊者的事迹启发我们:谦下是长养德行的根本,也是获得他人尊重的保障。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正,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成就众德。
可谓:
三业清净靠修来,
不随嗔慢无毁害。
佛陀三业恒无过,
善用其心智慧开。
上一篇:学习《净行品》一四七之二
下一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