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师父法语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三十六
分享到:

作者:admin    类别:师父法语

日期:2022年08月24日

2022.8.24(农历7.27)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三十六.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我们来学习《备览》“五戒”中的“第三项预习发戒”。



备览  第三项  预习发戒



此项说明了在受戒以前,受者应预先学习如何感发戒体,主要包括缘境发心等内容。



备览  业疏云:“将欲受戒,初须说缘境宽狭。令受者志远,见相明白


济缘释云:“前四戒,并遍有情上发。唯酒一戒,亦遍无情发。并同具戒,先须开导。志远,谓立誓要期。见相,谓识知境量。”见业疏记卷十



《羯磨疏》中讲:将要受戒时,戒师应为受者开示发戒所缘境量的宽狭,令其志存高远,内心缘境明了。


《济缘记》解释说: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都是遍于有情境上感发戒体。唯独酒戒,同时遍于非情境上发戒。对于五戒缘境发心的要则,戒师应当事先开示讲说,就像给出家人授具足戒时一样。疏文中的“志远”,指立誓在一定期限内奉持于戒。“见相”,指了知受戒所缘的境量。



补充说明  前四戒中,盗妄二戒,亦兼无情。如下发戒境量中明。



弘一律师补充说明:前四戒中的盗戒、妄语戒,也兼于非情境上感发戒体。如后面“第二支发戒境量”中所说。



备览  事钞云:“萨婆多云,凡受戒法,先与说法,引导开解,令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


资持释云:“引论明须师教。说法语略,总下境心。言开解者,解即是智。戒法深广,非智不克。一切境者,即情非情。识境发心,纳体正要,不可粗略。学者至此,必须深究。多见诵语,二俱坠陷。宁无畏乎。”见事钞记卷八



接下来,《行事钞》引《萨婆多论》说:凡行受戒法,戒师首先要给受者讲说得戒的方法,以此引导开其慧解,令受者于一切情、非情境上生起慈悯心,由此便可感发增上戒。


《资持记》解释说:钞中引论说明受戒前师长应给予教授,文中只提到要“说法”,言语比较简略,实则包括下面“缘境发心”的全部内容。说到“开解”,“解”就是智慧。戒法非常深广,没有智慧便无法通达明了。钞文中的“一切境”,包括了情境与非情境。


缘境发心,是纳受戒体的根本,戒师对此不可轻忽粗略讲说而过。学者学到此处,也必须深入研究。行事当中,多见戒师只是执文诵语,受者根本不解其义,以致二人均未得到真实利益。对此,能不让人心生怖畏吗?所以,对于受戒的事,一定要慎重而行啊!


可谓:


圆满受戒有方便,

戒师开导须在先。

宿植胜因遇良缘,

亲近善士勇向前。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三十八

下一篇: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