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28(农历9.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四十五.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今天我们来学习《备览》五戒下“预习发戒”的“第四支用心承仰”,以及五戒的“第四项叹功问相”。
备览 第四支 用心承仰
此支说明正纳戒体时,受戒人应当用心承仰戒法。
备览 芝苑云:“心境相应,纳体正要。正作法时,冥心运想,遍缘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广故,心亦随遍。念念现前,不得浮散。当想己身,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尘沙戒法。当此之际,深须用意,莫缘他事。差之毫微,则徒染法流,一生虚丧。可不慎哉。”见芝苑遗编卷三
《备览》引《芝苑遗编》里的文说道:受戒时,心境相应是纳受戒体的关键。正当作法时,受戒人应静心作观,遍缘以上所说的情、非情境。由于境量宽广的缘故,自心也要随之扩大周遍。所缘的境应念念现前,不得虚浮散动。应当观想自己的身体总包整个虚空界,可以容受法界尘沙戒法。这个时候,需要特别用心摄意,不得攀缘他事。否则,稍有差失就会徒染圣法,空有受戒之名,虚丧一生。因此,能不慎重对待吗?
到此,“第三项预习发戒”的内容就简单学习到这里。
备览 第四项 叹功问相
接着来看“第四项叹功问相”,也就是赞叹戒的功德,并询问受戒人堪能受持的戒相。
备览 羯磨注云:“善生经云,具问遮难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业疏释云:“善生经中问戒相者,以法行务,意存始终。不取受具,致有随阙。观其志力,察其智愚,量功进法,不徒虚受。”
济缘释疏云:“此明分受所以。受具谓具受五条也。随阙谓受已毁犯也。”
《备览》引《随机羯磨》的注文说道:《善生经》云,受戒前戒师详细审问遮难以后,受戒人如果没有遮难,就应当告诉戒师说:此五戒甚为难得,能为声闻戒、菩萨戒作根本。
善男子,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若能受持其中的一条戒,名为一分优婆塞(能受两条戒,名少分优婆塞;受持三戒或四戒,名为多分优婆塞);圆满受持五戒,名满分优婆塞。你现在要受哪一分戒,可以随意受。这个时候,智慧律师便应根据受者的发心为之授戒。
《羯磨疏》对于上文解释说:《善生经》中之所以在受戒前询问所受戒相,是因为受持佛戒贵在善始善终。因此不要求受者一定要发心圆满受持五戒,以免因为不堪受持,而犯下毁破戒律等过失。戒师应当观察受者的意愿和持戒的能力,并分辨受者的心智是智是愚。根据受者的堪能力来施设授法,这样才能令受者得到受戒的真实利益。
《济缘记》解释疏文说:这是在说明开许分受的原因。疏文里的“受具”,指圆满纳受五戒。“随缺”,指受戒后有所毁犯。
备览 业疏云:“问:前翻邪三归直尔即授,此五戒归如何简略者?答:翻邪背邪,初心难拔。欻然回向,宜即引归。若更覆疏,容还旧迹。五戒不尔。先以归正,心性调柔,堪思我倒。故须简略,方入道门。以五体有亏,三乘无托。仍随分受。皆是任时能,接机布教。可准知也。”
济缘释云:“前受归法不制简能,与此不同,故须问决。简谓简取。略即略去。答中二。初答三归不简。覆疏谓反复疏理。旧迹即邪道。五下次答五戒须简中。初彰异。一曾受归法,不虑退还。二为入道门,须简净器。五戒是圣道之基。有亏则三乘无托。恐有轻犯,故须简略。仍下准例。以体净者,犹须量能,听随分受。明知虑犯,故制简之,故云可准知也。”已上皆见疏记卷十
《羯磨疏》中问:前面的翻邪三归,可以直接为求受人授法,此五戒三归为什么要简取清净人、简除有难者呢?
答:求受翻邪三归的人发心舍邪归正,原有的不正见是很难顿时拔除的。所以在幡然回头归向三宝时,应当立即接引入于正道。如果再反复检问,或许又会回到邪道当中。然而,受五戒却不是这样。受者先已归投正法,心性渐渐调柔,堪能思惟我执颠倒的过患,所以需要简取清净人入于圣道。因为五戒的戒体一旦有所毁破,就会丧失得证三乘道果的根本,所以开许随分受戒,也就是说能持几条受几条。这都是根据受者的堪能力,而随机善巧施设的教法。受戒前简人的用意,也正在此处。
《济缘记》解释说:前面的受三归依法未制简人,与受五戒不同,所以需要通过问答加以说明。“简略”的“简”指简取堪能者;“略”是略去有遮难的人。
答词中包含了两点内容:先是回答了受三归为何不必简人;其次阐明了受五戒为何必须先问遮难。受五戒者均已受持三归,对三宝有信心,所以不容易还归邪道。再者,为了令受戒者入于圣道之门,所以必须简择清净的道器。五戒是圣道的本基,一旦戒体有亏,三乘道果便失去依托。由于担心受者会轻易毁犯,所以受前先要简人。受体清净的人,尚且需要衡量持戒的堪能力,听许随分受戒,可见受前简人也是因为担心受后毁犯。因此,疏文说“可准知也”,即同理可知。
可谓:
观其智慧审能力,
量可受法功不虚。
现前严持佛净戒,
决定当来证菩提。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
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四
下一篇: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