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二九

2024-05-14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学习《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一二九.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


我们继续学习《在家备览》。今天接着来看第四章发戒数量的第一节,说明发心所缘的境应当遍及一切众生。




备览  事钞续云:“若不从一切众生得,戒则无也。何以故?由遍众生起善方得,异此不得。云何如此?恶意不死故。”


行事钞》承接前文继续说道:如果发戒时不遍缘一切众生境,便无法得到戒体。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遍缘一切众生境发起善心才能感发戒体,否则便不得戒。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众生的恶意尚未完全息灭的缘故。



资持释云:“二释定中,比前分因不从一切皆发得戒,缘境反之,故云若不从等。何下释无戒所以。云下转释不得之意。死,息也。”



《资持记》解释说:钞文的第一小节是解释“不定”的义。今第二小节解释“定”的义当中,对比前面所说的戒支与因心无论是否完全具足皆可得戒的情况,缘境恰好相反,所以说若不遍缘一切众生境便不得戒。钞文的“何以故”下,解释不能感发戒体的原因。“云何如此”下,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不得戒的原因。“死”,在此指恶念停止、息灭。



事钞续云:“若人不作五种分别,得木叉戒。一于某众生我离杀等。二于某分我持。三于某处能持。四某时能持。五某缘不持,除斗战事。如此受者,得善不得戒。”



《备览》继续引《行事钞》的文说道:如果受戒之人不作五种分别想,便能感发波罗提木叉戒。


第一种分别想:我只对某类众生离于杀生等。


第二种分别想:我只持某分戒。


第三种分别想:我只能在某处持戒。


第四种分别想:我只能在某时持戒。


第五种分别想:在某些因缘下不能持戒,如遇到斗战事等。


若持以上五种分别想来受戒,便不得戒,只能获得善报而已。


可谓:


遍一切境无害心,

方成慈悲大愿行。

若存五种分别意,

清净戒体不得成。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日

下一篇:宽恕他人,善待自己!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