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

2020-08-23    作者:admin     已浏览:()
分享到:
阅读模式

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前几天,我们围绕《盂兰盆经》谈了三点:一、世出世间,以孝为先;二、知因识果,莫造过愆;三、僧宝功德,无量无边。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经文的学习。先解释这部经的经题,再解释正文。

 

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的内容可以说是经题所显的义理。总纲如果明了,一部经的内容自然容易了解。本经的题目是“佛说盂兰盆经”六个字

 

”,指说法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是觉悟的意思,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义。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我们众生在迷而不显,佛是真正觉悟而证得了。

 

报身,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就,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不同。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大菩萨们说法而变现之身。

 

化身,又名应化身,这是佛应众生之机而变现之身。现在为我们讲说此经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即是化身佛。

 

“说”,演说义。

 

“盂兰盆”,盂兰是梵语,约字翻为倒悬。因为三恶道的剧苦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借助“倒悬”一词来比喻彰显。“盆”是盛饮食的净器,这里指一切碗鉢等。

 

佛弟子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以种种净洁碗鉢,盛上种种净洁美食,来供养十方僧,能救拔慈亲的倒悬之苦。倒悬是所救之苦,盆是施设的救拔方式,能所合称为“盂兰盆”。

 

“佛说盂兰盆”是这部经的别名,也就是区别于其他经典的名称。

 

“经”是通名,通于一切经典的总名。经字的梵语是“修多罗”,华言翻为契经,即契理契机之义。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部经的译者,西晋时期的三藏法师竺法护尊者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名,由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为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历史上称为“西晋”。

 

三藏,指通达经、律、论三藏教典的人。

 

竺法护,西晋时期译经的僧人。世居敦煌,八岁出家,博学强记,刻苦修行。深感当时的佛教徒只重视寺庙图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经典的传译,因此决心弘法,随师西游。

 

法师通晓西域各国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经典原本,回到长安,译出了一百五十余部经论。他曾一度隐居山中,随后在长安青门外立寺修行。因为声名远扬,各地僧俗从其学习者多达千余人。他前往各地弘化,并随处译经。晚年,行踪不详。因法师原居敦煌,世人又称他为敦煌菩萨。

 

,翻译。将梵文译成汉文,使我们能够有幸读诵受持。让我们感恩译者!

 

可谓:

 

依佛所教行孝亲,

救度倒悬仗众僧。

法赖僧弘如来使,

高洁尊严人天敬。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学习《佛说盂兰盆经》六

下一篇:学习《佛说盂兰盆经》四



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普寿寺

普寿寺客堂电话:0350-3354537 13593225901

五台山普寿寺 版权所有 晋B2-2007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