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24(农历5.4)念佛圆通章(八).mp3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学习佛法,就是要让我们越学越有智慧,越学越有解决问题、困难的方法。不向命运低头,积极进取,勇于创造自己新的一天。《华严经》中有偈颂和大家分享:“成就清净心,明彻大欢喜,知法从缘起,勇猛勤修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念佛法门是古佛亲授大势至菩萨的。而大势至菩萨又是怎样依佛所教来修证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是讲感应道交的第一个比喻。以二人作为比喻,先说单一人忆念无法得益,再讲二人双忆才能感通相应。慈老法师讲:“文中譬如甲乙二人,甲专一忆念于乙,而乙不忆念于甲。不忆即是忘记,单忆无用。如此甲乙二人,纵然相遇,等同不遇。”“一专为忆”,比喻佛念众生;“一人专忘”,比喻众生不念佛。一、佛具有大悲大愿,看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性。佛已经觉行圆满了,而众生尚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佛因大悲愿力的缘故,系念不舍众生。二、佛具有平等心。佛视大地众生都如同他的独子一样,因为平等心的缘故,所以专心系忆众生。一、众生业障重,被惑业苦所缠绕,所以不知道求解脱。二、众生缺少智慧。虽说念佛法门殊胜微妙,可以断烦恼了生死,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些人生不起来真实的信心,不愿意往生,自然也就不肯念佛。由此,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在此情况下,纵使相逢,也是相见不相识,如同未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前面是讲一人专忆、一人专忘的情形,现在是标明二人互相系忆,忆念转深。如此,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这个比喻说明,如果众生念佛的心和佛念众生的心是一样的,就会系忆不忘,时时处处,佛不离心,心不离佛。“乃至”,超略词。意思是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生生世世常随佛学,同于形影,不相乖违背离。这里的“形影不离”有两层含义:一、比喻众生念佛,必得见佛,合于下面的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二、比喻众生念佛,必得成佛。因果如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下面,讲一个故事。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后世普遍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他晚年的时候,座下有一个弟子,出家修行多年,可是却迟迟没有开悟。这位弟子不认为自己追随已久的师父,是一位得道高僧,总想着还有更高的人可以指点自己,因此对师父生不起信心。他听说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可以开智慧,于是就向杜顺和尚告假。杜顺和尚未作阻拦,只是作了一首偈子:“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处觅弥陀。”可惜这弟子光想着去五台山的事,根本没有在意师父的话。后来这位弟子来到五台山,碰到了一位老人告诉他说,文殊菩萨现在终南山度化众生,就是杜顺和尚。闻此,他恍然大悟,赶快往回赶。但等他回到寺院后,杜顺和尚已经坐化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对佛法、对善知识没有信心,即使是释迦牟尼佛现前,也会当面错过的。因此,有言: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陀慈悲难度无缘之人。能念一句阿弥陀佛就种了善根,就培植了得度的因缘,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上一篇:端午安康 | 出家无家爱国家
下一篇:念佛圆通章(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