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习了《念佛圆通章》的母子喻,懂得了念佛要有“如子忆母”的心情,这样才能够生生世世常得见佛,常随佛学。今天接着来看后面的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段经文是以法来合前面的二人喻,以及母子喻。彰显众生念佛,必定能得到见佛的利益。其重点在“心”上,一定要心念、心忆,以此来简别口念心不念的情况。
“忆”,是记持不忘义,指深深地铭刻在自己的心里。“念”,是系缘不散义。“念”字上面是个“今”字,下面是“心”字,意思是说,当下这句佛号须系忆在心,念念相续。将阿弥陀佛系念心中时刻不忘,那么现前当来一定能够见佛。
慈老法师在讲解《圆通章》时说,大势至菩萨教人忆佛念佛,一定是教人念阿弥陀佛。这是因为,大势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的缘故。
《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为什么呢?因为十方诸佛所证的理体法身相同。阿弥陀佛含藏法界一切如来之身,是故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了十方一切诸佛。
根据以往大德解释,“必定”有三种义:
一、因果相应。以念佛的因,得见佛果。如果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迟早必定成佛。前面学习过的九品往生,随各自修行的功力不同,往生的情形也有胜劣的差别。
二、感应道交。无论现前感应、未来往生,一定见佛。为什么?是因为对于所念的阿弥陀佛记忆不忘而产生的力量。
三、始觉和本觉契合。通过闻思修,始觉功夫深入,专以理念,念本性佛,本觉就会显现于自心中,见到法身佛。
念佛时,应当时常审察自己当下的这念心。若是用的散乱心、妄想心在念,所得的利益就会很少。若是用的至诚心,达到一心便能够与佛相应,感应道交。
圆瑛老法师讲,元代有一位很有名的书画家,名叫赵子昂,他非常擅长画马。由于他喜欢马,好画马,因此也常跟马在一起,观察马的性情、动作等。一日午睡前,他的手脚在比划马的动作,左比划、右比划,想来想去睡着了。他的夫人见他久睡不醒,就到床前叫他。谁知刚撩起蚊帐,便大惊失色,高喊出声。原来,他的夫人在床上没见到他,却见到一匹马。
他被夫人的喊叫声惊醒,夫人就给他讲了刚才的一幕。他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就以此事请教佛教大德,了解到“三界唯心”的道理。他听后当下大悟,心想:一个人心中常想马,到了入神的地步,自身就会现出马形。以此来推,想什么终究会成什么的。如果想佛菩萨,画佛菩萨像,将来不就成为佛菩萨了吗?从此,赵子昂改变画风,不再画马,专画佛菩萨圣像了。
这个故事,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是由我们心成的,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离开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因此,一念觉悟的心,可以让我们成佛;一念愚迷嗔恨的心,也可以让我们堕落。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语言,语言说多了以后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如果常常这样去做,就能形成习惯。习惯可以成为自然,自然就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修行从哪里入手呢?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当下举手投足的这一念。这一念错了,后一念就要马上觉悟:“阿弥陀佛,请住于弟子心中,令弟子恶念消灭,善念生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总之,以一念转万念。不忘善用其心,就可以获得一切殊胜微妙的功德。
正谓: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